《中国海洋报》专版:弘扬百年校训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观

发布日期:2014-10-2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406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纪实

(记者 吕宁)进入上海海洋大学校园,一面墙上赫然刻着“勤朴忠实”4个醒目大字,这就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墙。在上海海洋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4个庄严质朴的大字如弥足珍贵的传家之宝,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海大师生上下求索、辛苦付出,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材。而今,上海海洋大学坚持把传承校训精神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倡导广大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逐梦海洋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为主旨的“传承百年校训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开展。

《中国海洋报》专版

回顾 重现百年校训历史

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校训,在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影响下,发轫于100年前的1914年9月1日,发扬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承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学校创办人张謇,在近代教育史上率先提倡校训,推崇“勤”“俭”“诚”“信”等伦理规范。1903年,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题写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1915年为南通大学农科题写校训“勤苦俭朴”,同年为南通大学纺织科题写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

学校主要创办人之一黄炎培,奉行类似的价值传统。1907年,黄炎培创办“私立浦东中学”,定校训为“勤、朴”。1917年,黄炎培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所订学生行为规范中特别指出要“养成勤朴之习惯”。

学校首任校长张镠,亦遵循“勤”“俭”“诚”“信”等为人操守。1914年2月8日,张镠对学生提出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同年9月1日,学校将“勤朴忠实”定为校训。张镠不仅订立校训,而且以身作则。学校筹创之初举步维艰,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1925年2月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仅43岁。

在“勤朴忠实”指引下,学校根据办学特点,努力构建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校风学风,谱写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奋斗史、发展史、教育史和爱国史。

今年是校训提出100周年,上海海洋大学举全校之力,将百年校训历史做了再次梳理,回顾校训百年来的顽强曲折发展,重现百年来在校训精神指引下一代代海大人努力拼搏、奋勇争先,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故事,形成“勤朴忠实,百年风骨——传承百年校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图片展,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品读 上好新生入学第一课

为加强入学新生对于母校历史的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决定在3000余名2014年新生中展开校训教育,在新生军训的间隙组织“品·读”海大校园的文化之旅,作为新生入校第一课。

漫步上海海洋大学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如同走进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在700米郁郁葱葱、优美典雅的景观带上,竖立着展示学校历史的“七道门”,通过复原校门和雕塑展示,可以一路概览上海海洋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道门都代表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这几道门不是历史原物,却一样可以担当上海海洋大学校史的默默述说者。

在“七道门”的首道门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旁,一块玄武岩的黑石上刻着“海大赋”:甲午海战,朝野悚然。日德侵渔,辱我海权。仁人志士,求存图变。办新学启民智,兴实业谋发展……”倘佯于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建筑,在七道门间穿梭,不仅能倾听到历史的心跳,更能感受历史的厚重,触摸到海大的历史文脉,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的吴淞江畔……

9月,一批批、一队队新生汇集在学校的景观大道,走过一道道历史之门,白绿相间、旗帜摇曳,满载着憧憬、踌躇满志的朝海路,成为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新生季一道独特的风景。

“百年潮·海大梦”的文化之旅活动中,158名师生志愿者,其中9名教师志愿者,有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有满腹经纶的教授,有学识渊博的“海燕”学者,还有满头白发的退休教师。而其中149名学生志愿者,来自于各学院、各年级,不乏校园中的学霸、科创达人、明星人物、志愿者精英和学生骨干等。

在经过一系列针对性的礼仪、校史、院史培训后,志愿者们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版本的讲解方案,成为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小导游”。本次活动策划人、校学生会王唯一同学说:“大学最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一些校园故事恰恰是最有魅力的,希望通过学长们的讲解,让新生更快地熟悉大学,融入大学。”志愿者们还一起精心设计了9款徽章、志愿者制服、志愿者口袋本与志愿者工作证,以“四个一”工程即一套衣服,一个工作证,一本手册,一套激励徽章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忆述 “身边的感动”激人奋进

“元鼎骨是以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命名的鲤科鱼类咽骨,20世纪30年代,中国鱼类学界几乎都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朱元鼎痛下决心:“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他毅然放弃了研究多年的昆虫学,转而研究鱼类学。

海带是冷水性藻类,过去只能在北方养殖,50年代,王素娟带领师生克服困难实现海带南移,惠及民生。

20世纪70年代,乐美龙、黄硕琳等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第3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进行渔业协定谈判,护渔权,张海权。

自1985年起,学校先后派出师生350多人次,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海域参与开发了30多个渔场,使我国跻身世界远洋渔业大国,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鱿鱼、金枪鱼、鳕鱼、秋刀鱼等大量新鲜鱼类。

为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学校耗时几个月,精心制作了《勤朴忠实》专题片,可谓“传承百年校训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一道精神大餐。宣传片分为“寻访校训”“志行八方”“砥砺笃行”3个篇章,通过探寻海大赋石、饮水思源雕塑、元鼎骨雕塑、渔歌雕塑等背后的故事,采访学校创始人后人、老领导、老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校友、在读学生,重现开拓中国鱼类学研究、抗战复校、海带南移、大水面养殖、开拓和发展远洋渔业等故事,多样化地展示了学校发展历程中广大师生以国家、民族的事业为己任,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奉献,生动展现了百年来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勤朴忠实》专题片在微信平台上发布,被广大师生浏览、转发,片中所传递的信息和精神再一次激励和鼓舞了海大师生。

研讨 探寻“落细、落小、落实”

2014年9月28日,一场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校训精神为主题的“传承百年校训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学校举行。社会各界代表与师生以“讲认识、讲故事、践行动、讲梦想”的形式,从如何“落细、落小、落实”核心价值观角度进行深入座谈。

会上,师生们生动阐述了如何传承校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知促行,以点带面,小处见大,感人肺腑。

与会专家认为,高校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一所大学的校训,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文化基因、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是师生的价值尺度与精神导向。要加强深入研究,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充分挖掘校训精神的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探索校训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点,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大家认为,“勤朴忠实”校训本身就是近代的中国梦,经过百年的发展、锤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国民精神的产物。上海海洋大学秉承“勤朴忠实”校训精神,把培育新时代海大精神作为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让校训精神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光大,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本校校训内涵的交叉点,找到宣传路径的共通点、切入点,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其经验值得借鉴,这是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

目前,“身边好故事说校训、核心价值观伴我行”作品征集等活动还在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勤朴忠实”校训经过百年历史积淀,已和学校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植根于这片继承、传播和创新文化的土壤中。上海海洋大学正以“勤朴忠实”校训提出100周年为契机,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该校把校训写入章程,编入文化手册,纳入标志景观,将进一步通过仪式教育、校史挖掘、特色主题活动、人文素养课程等载体,让师生和校友不断深入了解校训的内涵,并逐渐认同、喜欢,自觉内化,不断弘扬。同时,注意典型示范的作用,寻找高校优秀校友、优秀师生,从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中挖掘生动案例,彰显导向力量,努力做到“宣讲有平台、践行有载体、传播有途径、评选有机制、学习有榜样”。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宣传,使学生一入校就能够铭记校训,毕业后又带入社会、带入工作中,伴随和影响其一生,成为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校训之味,在于坚守践行。愿“勤朴忠实”校训永远成为上海海大发展的“精神围墙”,为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4年10月28日专版)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