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7月1日,长江中下游且慢开捕

发布日期:2011-06-13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93设置

(记者:马亚宁)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竭泽而渔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渔业资源受损,渔民生计维艰。作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连续几个月来,在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渔区进村入户展开调研:此次大旱严重影响长江中游及其沿江湖泊渔业生产,但对长江下游的江、湖、池塘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还有部分利好。

长江中游

鱼类减产甚于虾蟹

今年长江中游旱情严重,尤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沿江渔区受影响较大,且越靠近长江的水体,渔业用水越缺。以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武汉新洲为例,今年有一大批池塘、稻田干涸,只有大一点的湖泊尚留浅水,造成水产养殖业大量减产,特别是小龙虾减产80%以上。

由于长江边的湖泊,湖底比长江水位高,湖泊补水主要是依靠上游河道补充。一旦长江水位下降,若没有设水闸,这些湖泊率先干涸,即使是数十万亩之大的洪湖、石臼湖也难逃干涸噩运。同样,江西鄱阳湖也大旱,水位下降,水面严重缩小。不过,与之相邻的军山湖(32万亩),因有水闸蓄水,逃过旱劫,目前湖水水位仅比过去低30厘米左右,河蟹养殖正常。

另一方面,此次旱情时间较长,部分水域水位降至历史最低,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且产卵场所缺乏必要的产卵条件,鱼类几乎不能正常产卵。同时,干旱地区的池塘里,蓄水量减少,养殖面积缩小,载鱼密度相对提高,加以水温较往年高,水质容易恶化,鱼类病害加剧,生长缓慢。王武教授认为,今年长江干旱少水,鱼类减产要甚于虾蟹。

长江下游

受灾较小养蟹利好

王武调研发现,长江下游湖泊虽也与长江相通,但水利设施完善,大小湖泊、河道均设水闸,整体上受干旱影响较小。例如,太湖、阳澄湖目前的水位只比常年水位低30厘米左右。

与此同时,今年长江中下游湖泊、支流河道等水体总体稳定,只是相对较浅,外来混浊水少,水质透明度高,且日照充足,这就给湖泊内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东太湖、阳澄湖的水草覆盖比往年高,水质较常年好,利于河蟹生长。因此,今年河蟹生长环境要比去年同期好得多;太湖流域的池塘养蟹,生长趋势也较去年同期好。

梅雨将至

重新蓄水建议禁渔

江南梅雨季将至,可解长江中游养殖水体的燃眉之急。而且,夏秋季节正是水生动植物主要生长季节,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会很快。针对今年的特大旱情,王武教授建议,本应于7月1日开捕的长江中下游,应继续“封江、封湖”,充分禁渔。因为,此时开捕无异于雪上加霜,将严重破坏长江中下游的渔业资源。长江中下游的专业捕捞渔民,可实行转行、转产,从根本上降低捕捞强度,为彻底恢复渔业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王武提醒,干旱的江河、湖泊重新蓄水后,应及时采取生物修复技术,控制好水环境,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充分利用蓄后水域生产力的提升,加大鱼类放流力度,坚持放养当地的土著鱼类,努力变祸为福,恢复长江中下游水体渔业资源,并发展生态渔业,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来源:《新民晚报》 2011年6月13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