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京沪滇景观水域“以虫治水”——“食藻虫”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使水体透明度提升3至5倍

发布日期:2009-03-1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154设置

(记者:徐瑞哲)在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北京圆明园水系、昆明滇池中,有一种人工繁育投放的“食藻虫”,它们神奇的“控藻”本领减轻了这些著名景观水域的富营养化,使水体透明度达到了从前的3至5倍。设于上海海洋大学的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系列“以虫治水”技术,日前已取得良好试验成果,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因氮磷物质超标,蓝藻、绿藻等藻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泛滥,使水体透明度一般只有0.3米至0.5米。这种低透明度光照条件,严重限制了对环境有益的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使之很难栽种和生存。同样,低透明度也导致底层水体缺氧,底栖生物和鱼类难以存活。这已成为我国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最大瓶颈之一。

上海海洋大学等校专家建起一套“食藻虫引导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经过长期驯化的“食藻虫”——大型,将蓝藻、有机碎屑等吞食清除,并产生一种生态因子抑制蓝藻,能使水体透明度在短期内提高到1.5米。在此期间,还大量快速种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小森林”,吸收过量的氮、磷物质,从而通过营养竞争作用,抑制蓝藻繁殖生长。另一方面,沉水植被经由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溶解氧,并带入底泥,促进底栖生物包括水生昆虫、螺、贝的滋生,恢复起自然生态的抗藻效应,使水体保持稳定清澈状态。

位于上海南汇的滴水湖D港中段河道,长1公里,宽50米,原来水质为五类到劣五类,透明度仅0.3米。经过食藻虫生态修复,沉水植被总覆盖率达90%,水质提升为二类到三类,透明度提升为1.5米到3.4米。北京圆明园生态修复水系面积为11.3万平方米,水深1.2米到1.5米,原透明度也只有0.3米,生态修复后的水质稳定在三类,清澈见底。另一个试验区为滇池下风口的海埂村,围隔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经修复,污染性的总氮含量从7到17个单位降至不到1个单位,总磷含量也下降了5到15倍。


(来源:《解放日报》 2009年3月10日06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