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教育网:上海海洋大学多方协同培养 为远洋渔业输送“接班人”

发布日期:2017-02-27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964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龙永双在渔船甲板补网

图为塞内加尔基地挂牌仪式

远洋渔业学院学生在专业认知实习时集体合影

(通讯员 屈琳琳 记者 程媛媛)随着中国远洋渔业事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要求的不断提高,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及其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记者从2月22日举行的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理事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获悉,在多方协同下,该校走出了一条多方各显神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截至2016年12月,远洋渔业学院已输送37人进入远洋渔业企业担任“接班人”。

远洋渔业遭遇人才瓶颈亟待突破

据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远洋渔业学院副院长陈新军介绍,目前全国远洋渔船总量2600多艘,需要专业职务船员上万人;100多个海外渔业基地经营人员以上世纪70-80年代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后继乏人;按国际区域性渔业组织的履约要求,每年需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国际渔业观察员100人以上。

业内认为,造成远洋渔业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一方面是远洋渔业是关联度极高的行业,涉及捕捞、资源、加工、管理、经营等学科,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到远洋渔船实践半年,每人的培养投入需要7-8万元,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制难以支撑。

陈新军透露,“未来几年,我国需要一批现代远洋渔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上千艘远洋渔船的职务船员,和远洋渔业国际观察员,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懂经营、懂实践的海外远洋渔业基地的管理与经营人才,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很重,我们义不容辞。” 

校企协同分类培养 吸引优质生源

为解决远洋渔业的人才问题,2006年起,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总公司联合发起、商谈培养远洋渔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远洋渔业学院于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招生运行。该学院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以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组成的理事会形式进行管理,是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同时,远洋渔业学院接受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对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支持与指导;中国水产总公司和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提供资金和实践基地的支持以及实践过程的指导。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远洋渔业学院从经济资助、升学、就业等方面共同发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企业注资,远洋渔业学院设立每年80万的专项奖学金,在籍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每年12500元;免除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费用;毕业前一学年度选拔10名学生免试直升渔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作为签约公司的在职研究生进行培养,签约公司作为正式职工对待。

面对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远洋渔业学院从不同的职业定位出发,为不同人员量身定做一年制职业技能培训、三年制专科、2+2本科、2+1专业学位硕士等四种培养模式。本科生采取2+2模式,主要培养高层次的远洋渔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通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经过报名、选拔和面试等途径,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入远洋渔业学院学习,并与远洋渔业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2+1模式,主要是培养远洋渔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的人才。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中择优选拔推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期间,根据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海上2年生产实践,1年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和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通过这种社会化开放式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远洋渔业学院自2010年试运行,2012年正式成立以来,共招收学生7届,共计104人,其中31人推免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学生全部到企业进行为期2年的海上实践工作,涉及包括大型拖网渔业、金枪鱼围网渔业、鱿钓渔业、底拖网渔业、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国际渔业观察员等种类,实践岗位包括船上“信息员”“管事”“翻译”“渔捞长”“二副”“大副”,以及公司驻外基地的“部门经理助理”“技术员”等,为远洋渔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人才支持。

同时,在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的支持下,远洋渔业学院已培养并派遣了27名国际渔业观察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渔业的生产作业监督、资源调查等工作,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海上工作时间一般为4-7个月。

据统计,到2016年12月为止,远洋渔业学院已毕业本科生5届,进入远洋渔业企业共37人,约总数的35.6%;已毕业硕士毕业生2届,进入远洋渔业企业共8人,约占总数的22.6%。一些留在远洋渔业企业工作的同学,已在一些重要岗位进行锻炼,并作为远洋渔业事业的接班人接受培养。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7年2月23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