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院士说:差异化教育、改进教材,更好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布日期:2017-09-18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816设置


(作者:褚君浩)我希望在未来,喜欢海洋科学的学生第一志愿是上海海洋大学,喜欢做老师的学生第一志愿是师范大学。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差异化教育、差异化办学成功了。

多年来,上海教育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中小学教育注重基础,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很到位,所以广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中专学校和工作岗位后,底子普遍较好。近年来,本市中小学教育水平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数学教材被引入英国,值得我们自豪。然而也要看到,上海教育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值得我们思考。

教育和办学不要“用一个模子”

古人倡导“因材施教”,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都不一样,教育要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差异化教育。然而,上海中小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给人一种“一个模子刻人”的感觉。比如,很多学生在钻难题、怪题,补课现象仍不鲜见。

希望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家长和学生不要一心想着考试。人才分各种类型: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艺术家……因此,需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在做好各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针对其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才有助于每个孩子的成材。

学校也应差异化发展,不能按一个模子划分等级。我读书时,学校等级观念不是很强,而今,社会舆论似乎对每个区的中小学都有一张排名表。这种观念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引导。

高校也是如此,过去“北约”“华约”等说法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误导。其实,高校应该各具特色,适合各具特长的学生报考。我希望在未来,喜欢海洋科学的学生第一志愿是上海海洋大学,喜欢做老师的学生第一志愿是师范大学。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差异化教育、差异化办学成功了。

教材要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精神

上海中小学教材也有待改进,要更注重对知识来源的介绍,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德国中小学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它们充分介绍一个个科学定理是怎么发现的,这些定理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运用。这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而不只是背诵各个知识点。很多中国学生热衷做练习题,做了100道,但第101道就做不出来。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没有理解它们的来源、意义和运用。

一个人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后,就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上海中小学教材要更侧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师上课时也要有这种意识。大而言之,这方面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还需要我们做好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教育。上海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科技馆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指导青少年进行科技探索。但我觉得,课外和课内科技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两者的关联不是很强。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华东师大教授)

(来源:上观新闻,2017年9月18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