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如何让湿地环境更美丽 海洋生态更和谐 上海海洋大学持续在探索

发布日期:2017-12-06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61设置

图说:海洋牧场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 通讯员 屈琳琳)如何让滨海湿地再次成为候鸟的栖息乐园,如何让海洋牧场发挥更大功效……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在滨海湿地修复、港口安全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恢复南汇东滩湿地环境生态景观

南汇东滩湿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滩涂湿地资源丰富,又处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生机勃勃的生态湿地成为了科研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2015年至2017年间,上海海洋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开展了现场调研,包括盐沼植物的筛选、海三棱藨草的生长与扩繁、栽培及生态景观恢复、储碳固碳能力和氮磷净化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效应、微生物群落恢复效应评价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已在上海市南汇东滩湿地建立了景观优美的海三棱藨草生态修复示范区,其中核心区超过1万平方米,扩展区超过10万平方米。通过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示范区内总氮的去除率达17.19%,总磷的去除率达18.6%。示范区内滩涂生物密度提高200多倍,滩涂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18%,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显著提升。

海洋牧场促进海洋生态和谐发展

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海洋牧场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

2015年至2017年间,上海海洋大学相关科研团队分别在上海奉贤和金山近海构建了生态环境改善型海洋牧场。构建过程中,人工恢复了大型海藻场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使水体中富营养化主要贡献元素氮磷含量显著降低,透明度由原来的1米提高到2至3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优美的水面和水下生态景观。

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配比向水体中投放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洋动物,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域自净能力和稳定性。在不断优化和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过程中,2015年至2017年从水体中收获锯缘青蟹、斑节对虾、黑鲷、鲻鱼、海鲈鱼等健康水生动物累计超过500吨,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图说:压载水检测实验室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港航生态安全研究保护海域生态

上海海洋大学港航生态安全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开展了上海港不同航线到港船舶压载水中的浮游生物组成差异及规律性研究,对上海海域土著和船载生物进行了分析比较,聚焦高风险入侵生物进行生态适应性研究,为上海海域生态保护奠定基础。

基于先期工作,中心构建了中国到港船舶压载水可培细菌菌种库;创建了中国到港船舶压载水浮游生物图谱库;初步构建了上海港到港船舶压载水数据库;开展了压载生态模拟试验,初步阐明了压载条件下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生态适应机制;并开展了部分船舶压载水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来源:《新民晚报》,2017年12月5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