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之二十七(游录泉 朱章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建设工作

发布日期:2018-01-02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951设置

自现代大学的雏形在欧洲中世纪诞生开始,大学就作为一类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一直拥有着“国际性”的特征。百年历史的上海海洋大学创校伊始就注入了国际化的基因。创校先贤张謇认为:“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百年来,海大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学校国际化建设也走过不平凡的历史,充分彰显了办学的国际化视野和气魄。

一、国际化办学百年探索六个发展阶段

(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创建初期:

首任校长张鏐毕业于日本东京水产大学的前身──东京水产讲习所,其办学基本采用日本的水产讲习所模式。学校曾于1917年10月组织学生乘实习船赴日本实习考察,后又组织捕捞和水产加工专业的毕业生赴日留学。

(二)20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水产学院:

从1955年起,学校持续接收以越南为主的本科留学生,以及少数越南和朝鲜进修生;邀请日本专家真道重明、渡边宗雄及苏联专家萨布林柯夫等来校讲学,培养师资;并派出教师到越南、古巴讲学。

(三)20世纪70年代的厦门水产学院:

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学校对外很难开展交流与合作。70年代初期,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地位后,因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与周边国家渔业谈判的需要,学校曾派出教师参与有关工作。70年代末,日本东京水产大学领导来校交流办学经验。学校还派出教师协助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无锡建立淡水渔业培训中心,培训东南亚国家技术人员。

(四)20世纪80—90年代的上海复校和上海水产大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8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校多次举办全国性有关渔业资源评估、水产品加工等培训班,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教授来校举办远洋渔业、鱼类行为、罐头食品工艺、食品冷冻工艺讲习班。80年代中、后期,学校利用两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引进大批实验室设备,派出一批中年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深造,组织干部考察美国、日本水产教育。90年代,学校与日本、美国等有关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选派教师赴对方进行合作科研,聘请有关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等。

(五)2000年至2007年的上海水产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招收第一名产业经济学硕士留学生,2007年招收第一批渔业经济与管理博士留学生。2005年起首批输送28名学生赴日本留学,2006年起加强与美国大学的交流,逐步扩大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学术交流。2002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创办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爱恩学院”。

(六)2008年至今的上海海洋大学

随着学校更名“上海海洋大学”,并搬迁临港新校区,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化教育,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教师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学生国(境)外游学、留学、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迅猛发展。国际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至2017年底,与24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近五年来,学校在由水产大学向新型海洋大学深度转型进程中,确立了特色化、国际化、信息化、法治化的发展战略,以国际化、信息化助推,提升和强化学校特色化、法治化发展。不断拓展海洋学科布局,参与全球海洋发展,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在推进国际化战略中,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加强协调,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学校为主导、学院和学科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多元化、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新格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为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成为全球“共同事业”新趋势

在推动实现面向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框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报告《重新思考教育:迈向全球共同事业》中指出教育要进一步成为全球“共同事业”,要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教育负有新的责任,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要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要重新回到人文主义的基础,将对生命和人类尊严及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等的尊重作为核心;要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承认并培养多样的环境、世界观及知识体系;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的价值观,促进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要变革,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要更具包容性,积极发挥主流知识模式和其他各种知识体系的作用,运用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全面性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提出的这一系列主题已成为引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主题。高等教育国际化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发展“全球共同事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外交大局,加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出新任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世界合作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方面加以推进,提出了建设上海特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将上海建设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地城市和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之一。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成为加强对外开放、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更成为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三、国际化办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从我校自身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建设世界一流的水产学科与建成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更加需要我们站在世界高度、全球视野,以世界标准和要求,推动和落实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建设发展的各项任务。

目前,学校国际化办学工作正处在加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发展要求面前,在双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学科建设任务面前,在推进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面前,学校国际化工作还存在差距。

(一)与国内标杆高校在“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设置“学生国际交流情况”二级指标,从授予学位的境外国际学生情况和派出境外交流的学生情况来衡量,我校评估分数较其它指标偏低。学生国际交流的数量、比例与发展目标的差距明显,留学研究生规模偏小,留学生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化认识高度有待提高。在推进我校特色化、国际化、信息化、法治化的进程中,对推进国际化的意义理解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学院对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以教师为主体参与和开拓的国际化的环境和氛围亟待形成。

(三)国际化能力急需提升。目前我校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把握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不多,能够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教师也较少,科研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际专利申请很少,授权更少,国际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均有待提高,缺少全英文本科专业,全英文授课课程数量也较少,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以及外籍专家的比例不高,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教育规律的管理队伍严重匮乏。

(四)机制创新需加大力度。现有的工作机制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形势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不匹配,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国际上先进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借鉴与引用不力,校内支撑国际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健全;发展国际化与支撑国际化任务推进、特别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政策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体系尚需落实和落细。

(五)国际化内涵提升需加速。与兄弟高校相比,国际合作办学发展缓慢,利用国际先进教育资源、理念、模式不够充分,基于国际合作平台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互动不够,国际科研合作体量偏小,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氛围尚未形成。

(六)教师出国研修综合效益需充分发挥。教师出国研修数量总体偏少,归国后考核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师出国研修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提升、合作渠道拓展、全英文授课体系建设等结合不够紧密,对学校国际化的推动力发挥不够充分。

四、新时代新气象新任务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过近9个月的酝酿、起草和征求意见,经校长办公会和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顺利通过并出台了《上海海洋大学关于推进国际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推进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与保障措施,从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政策导向、条件建设、文化环境与氛围营造等方面全面推动学校在新时期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若干意见》的实施,将为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国际化的支撑和保障。

围绕“十三五”规划和面向2030愿景,新时代的学校国际化建设工作将着力完成以下六大重点任务。

(一)突出学生主体——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使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将大力推进国际化教学人才培养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推进国际化教学、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及全英文课程建设,实施国际化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继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持续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

(二)注重学术导向——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努力使学术发展与国际学术前沿相衔接。将实施国际科研合作促进计划、国际学术声誉提升计划和国际化合作平台建设推进计划,加强国际化科技合作团队建设,加大国际研讨会及论坛举办的力度,打造有持续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论坛。

(三)加强队伍支撑——实施多元国际化师资建设计划,努力使师资队伍与国际化能力提升和任务相匹配。继续加大国际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实施师资国际化培养和交流计划、基于任务的外籍师资的聘用计划和教师国际化能力发展和培育计划。

(四)强调能力提升——实施国际化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努力使管理服务决策与国际化发展任务要求和政策规定相一致。

(五)配套环境营造——实施国际化环境氛围营造计划,努力使校园环境氛围与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目标和任务相协调。加强国际化软硬件及配套条件建设。加强校园国际化标志系统建设。加大考核和表彰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化宣传教育活动。

(六)国际形象品牌塑造——实施国际宣传推广和品牌塑造工程,努力使学校品牌形象与国际化影响力相统一。

国际化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校上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际化工作的任务和使命,在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大局”中充分认识我校推进我校国际化任务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艰巨性,通过提升国际化工作的内涵和能力,做好国际化建设的顶层建设,充分发挥各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拓创新、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国际化建设工作,为学校向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战略转型注入动力,让海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链接:

学思践悟之二十六(商利新):知行并举,提升民族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学思践悟之二十五(唐议):大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  突出海洋特色和优势

学思践悟之二十四(王振华):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探索海洋信息特色化发展道路

学思践悟之二十三(杨金龙):加强国际化科研合作 推动世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

学思践悟之二十二(杨正勇):如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人才

学思践悟之二十一(谢晶):青年教师如何投入“双一流”建设

学思践悟之二十(胡松):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九(李玉峰):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发展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八(李志强):明晰责任 增添动力 坚定方向

学思践悟之十七(叶鸣):龙舟育人感悟

学思践悟之十六(郑卫东):夯实学科文化基础 驱动一流学科建设

学思践悟之十五(许巍):坚持内涵建设,将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思践悟之十四(陈廷贵):经济管理学科特色化建设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三(李辉华):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作

学思践悟之十二(王曜):初心如磐不放松 立德树人谋发展

学思践悟之十一(江菊美):关于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王凤林):对我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九(金银哲):与时俱进 勇往直前

学思践悟之八(黄永莲):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七(宋益善):十三五期间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六(孙红刚):欲成才,德为先,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学思践悟之五(郑宇钧):聚焦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完善深化课程导师制度

学思践悟之四(孔庆涛):对我校体育部发展定位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三(龚小萍):内部审计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二(张宇峰):因时而新,激发网络思政活力,推动特色易班建设

学思践悟之一(周永模):“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思考 

(撰稿:游录泉 朱章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