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海海洋大学“深渊团队”出版国内首本深海探索译著

发布日期:2018-05-2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3设置

(周健 高秋报道)5月21日,上海科技节亮相了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团队倾情翻译的《深海探险简史》。这是国内第一本讲述深海探索过程的译著。该书的作者是罗伯特·D·巴拉德,他是美国海洋科学家,“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世界上最伟大的海底探险家之一。

国内第一本深海探索译著问世

据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介绍,201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希望他能推荐人员翻译罗伯特·D·巴拉德的《THE ETERNAL DARKNESS——A Personal History of Deep-Sea Exploration》(即译著《深海探险简史》)。崔维成对罗伯特·D·巴拉德非常熟悉,多次读过他的文章,并知道他在著名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工作了30年,领导和参与了超过110次深海科考,是们深海领域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老前辈。于是牵头策划了翻译团队。

“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深海探索的译著。团队翻译完成以后,我的确觉得这是一个既有文采又懂科技又有亲身经历的人写出来的优秀作品,从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书中故事性很强,一读就让人爱不释手。这除了得益于作者丰富的海洋科考经历和知识,更是他对科学普及的热爱和重视。作者从1997年起就积极投身于康涅狄格州神秘水族馆与探索研究所的多个面向青少年的教育项目。由于他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从事过青少年的科普,本书叙述的这段历史,也大多数都是他亲身经历和参与,因此,这确实是一本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不可多得的海洋科普类书籍。”崔维成说。

海大深渊团队“重下”万米深渊

《深海探险简史》由上海海洋大学万米载人深渊器机械系统主任设计师罗瑞龙等人翻译。“我们把每天下班的时间、双休日、节假日都利用起来翻译这本书,全文共计22万字。翻译的过程也是个人升华和学习的过程。读原文的时候,没有觉得有问题,可当想要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时,经常会发现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那个时候就特别痛苦。”罗瑞龙说。“在笔译的过程中,才发现背后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团队探索万米深渊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奇妙地互动起来,这种互动也让作品的生命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当看到初稿时,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书中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人类探索深海的过程和骄人的成果。作者罗伯特·巴拉德因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声名远扬。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探索深海的历程,大部分历史作者都亲身参与过,因此更像是一本回忆录,带领着读者离开熟悉的海面,跟随着先驱们的步伐,进入广袤且永恒黑暗的深海中,不畏艰险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不断地探索深海的奥秘。

科研科普两不误

在外人看来,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就是一支“搞科研”的队伍。但在这群“科研”队中,科普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科研。‍

2016年5月1日,深渊中心与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彩虹鱼”深海科普基地正式对外开放,总开放面积超过4900平方米,采用展板知识介绍、模型和样本展示、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际操作体验和专业知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以深海体验为特色,将最前沿、最全面的深海装备和深海科学知识展示给公众,达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基地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2016年12月,科普基地正式成为浦东新区的科普基地;2017年6月,又获批为上海市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两万余人次,定期举办包括“彩虹鱼”进校园系列活动、“三生三世 22里深海”——载人潜水器历史展、“彩虹鱼”亲子游、“海洋大讲堂”等在内的多种特色系列活动,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彩虹鱼”已经成为了上海市的知名科普品牌。

(来源:中国网,2018年5月24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