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报道之十五:用知识回报家乡,用奋斗成就梦想

——“少数民族奖学金”获奖代表比力克孜·扎克尔

发布日期:2014-12-2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311设置

来自新疆的食品学院学生比力克孜·扎克尔,曾先后四次获得人民奖学金,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少数民族奖学金。14岁离开家乡前往杭州求学,而后通过自身努力顺利进入海大继续学习。如今已经大四的她已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了八九个年头,独特的经历磨练了她适应环境的能力,铸就了她坚强的性格,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点击查看原图

层层过关 融入海大

“当我自己一个人远离家乡的时候,一开始是觉得挺苦挺孤单的,但是慢慢也就习惯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这也算苦中作乐,是对人生的一种历练吧。”比力克孜在杭州读高中时,所在班级属于内高班,班级里的同学都来自新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比力克孜经常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但是来到海大以后,每个专业仅有一两个新疆的学生。所幸,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在生活上都竭尽所能地给予她帮助。刚来海大的她普通话还不是很好,经常难以不能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同学间的帮助使她很快扫除了语言上的障碍。

比力克孜坦言,大学这四年最想感谢的是她的辅导员陆烨。“我刚到上海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同寝室的室友虽然关系都不错,但毕竟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她们不了解我们那里的习俗,也不了解我的想法。但是陆老师每个月都会不时地来看看我,跟我谈谈心,帮助我更快地融入上海的学习生活,我真的很感谢陆老师。”因为要来消费水平较高的上海读书,家里借了许多钱供她读书。学院也非常关照比力克孜,刚进校时主动帮她申办国家贷款,之后也不断在教材的购买、帮困补助的申办等细节上给予她多方面的帮助。

志愿实践 融入社会

为了融入大学生活,比力克孜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曾先后在学生会和科学商店工作。尤其是在杨浦区进行的“科学商店”志愿者服务中,她一去就是一年。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力克孜晕车,她也不想麻烦身边的人。每次来往杨浦的近五个小时车程,对她来说不单单是路途上的疲劳与无聊,更是一种煎熬。然而比力克孜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放弃了志愿者服务,每个礼拜或是服用晕车药,或是一上车就逼迫自己尽早睡着,她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坚持着,完成了一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如今她几乎已经忘了那段时间所面临的困难,留在记忆中最多的是做志愿者的收获,这对于她来说异常珍贵。“去杨浦进行志愿者服务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向那边的居民宣传科普知识的时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例如,我在为他们做BMI(体内脂肪测量)分析的时候需要告诉他们某项指标偏高,在日常的饮食中应当注意什么。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课本上的知识,一定没有做志愿者服务这样的实践来得深刻。这对我自身也是一种很大的提高。刚来到上海时候我比较内向,很少与陌生人交流。志愿者服务让我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和别人沟通,我觉得很值得。”

勤奋拼搏 收获成绩

每周的志愿者服务占去了比力克孜很多的课余时间。除了花在路途上的时间之外,她还需要在服务工作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尽管如此,比力克孜也没有放弃学业,她总是挤出时间学习。即便是回到学校时已疲惫不堪,她也会在经过短暂的休息调整之后继续学习到深夜。勤勤恳恳的付出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比力克孜因为志愿者服务成绩优异获得了杨浦区统战部助学金,同时也因优异的学习成绩荣获多项奖学金。

心怀梦想 回报家乡

除了在校园内学习,比力克孜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她曾经前往清美食品公司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她近距离地观测、了解到了豆制品的加工过程,由此也萌发了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做出些成绩的想法。她希望能够学有所成,并将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带回家乡,根据家乡人的口味对豆制品的加工方式进行改良,创造出富有新疆风味的产品。为此,她多次请教老师,并在老师帮助下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新疆同学结识,并达成一定共识。

比力克孜称,她对今后的就业有着明确的规划,希望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家乡开办一家具有家乡特色的豆制品公司。谈及未来,她这样说道:“我想毕业后回到家乡发展,将自己在上海学习到的东西带回去,造福家乡人民。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小团队,也有了一定的想法,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将上海一些更新、更好的技术带回新疆,改善新疆现在的发展状况。不辜负家里父母那么多年来对我外出求学的支持,也不辜负老师和同学这些年来给我的支持与帮助。”

 

链接: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报道之十四:积跬步,至千里

(撰稿:校记者团 冯元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