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五:在波峰浪谷间淬炼海洋人的奋斗精神

发布日期:2015-06-1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879设置

人物介绍:唐议(1971.6-),山东省高唐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1993年毕业上海水产大学海洋渔业系;2001年获上海水产大学农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上海海洋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从1985年中国远洋渔业起步至今30年间,我校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其中离不开我校一直践行的“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坚持选派师生到远洋渔业一线“把学问做在大洋上”的科研探索精神。

  点击查看原图

唐议在渔船上工作照

奋战一线,历经重重磨难

继成功开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后,为了拓宽鱿钓作业渔场,经上级部门批准,我校以王尧耕为首的科研团队于1993年8月带领舟山、上海、宁波、烟台、辽宁等五家海洋渔业公司6艘生产渔船组成探捕队,赴日本东侧的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试钓巴特鱿鱼。

1993年7月我刚刚从学校海洋渔业本科专业毕业,留校工作后立刻加入第一批赴北太平洋开展鱿钓试捕作业的船队。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远洋航行作业,遇到的艰苦与学校实习不能相提并论。首先是晕船,吃下去的饭全都吐出来,等饭菜全吐光了,就开始吐胃酸、黄胆,吐得胃粘膜破裂了,便吐血丝。老船员们告诉我,晕船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唯一的方法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身体不适可以坚持,天灾的出现才是最大的困难。返程路上又遭遇了台风。船处在台风外围,剧烈摇摆,海浪从船头打到船尾,除了一个人操舵外,全船的人都倒下了,船舱内的东西四处滑动,舷窗也跟着漏水。至今,我仍对自己那床一半干一半湿的被子记忆犹新。

经过我校与企业连续三年努力探索,最终成功开拓了北太平洋三大海域柔鱼渔场。该渔场在1995年便形成了产业,作业渔船达到248艘,1996年达到369艘,挽救了当时濒临倒闭的舟山、上海等地的国营海洋渔业企业,为我国远洋鱿钓业开辟了充满无限生机的海上疆土。

1994年8月至1997年6月,我又赴西非船队。三年里,我一直在船上工作,从普通水手干起,担任过质量检验员、船上翻译,后又承担渔具和捕捞技术改进工作,后又升至三副、二副等职务船员。三年间,我全面深入熟悉了远洋渔船上各个岗位工作,以及远洋渔业一线生产的全部过程。尽管在这期间我受过重伤,差点丢了性命,最后左脚骨折,在船上一瘸一拐还要工作,直到回国才恢复正常。这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成功的果实往往出现在巨大的磨难之后,只有不畏艰苦、坚持到底,磨难才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充满魅力。

1999年11月到2000年7月,我又被派往西南大西洋从事远洋鱿钓工作。让我心痛的是,2000年1月家父去世,为不影响我的工作,所有人都瞒着我。等到回到上海登岸后,我才被告知。作为儿子不能为父亲送终,我自感非常愧疚,遗憾终生。但远洋人就是这样,出海往往意味着长年隔断与亲人之间的联系,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对远洋人是一重更艰难的考验。 

行以致学,致力研究行政

多年的海上历练,也让我实现了专业知识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多年来,我专注于涉外渔业管理的理论政策研究、教学,以及渔业培训工作。

2004年,农业部组织专家编写《全国涉外渔业船员培训教材》,对涉外渔民、远洋渔民开展为期3年的轮训。教材编写是重要的任务,经学院推荐我参与了编写工作。尽管年轻,,但得益于长期的实践积累,编写的内容获得管理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认可,成了教材编写的主笔。

2007年,我和戴小杰教授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参加中西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科学会议;2008年,又到瓦努阿图继续参会。会议期间,我们代表国家进行国家报告,参与管理建议的协商,为我国在公海渔业方面争取国家利益。为期两周的会议,中间只有两天休息时间。因为涉及国家利益,会上各国代表都据理力争,一字一句都会争执很久。每天的会议从早开到晚,经常是持续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会议。

2008年我参与了《国际渔业组织运行机制及合作建议》的报告,成为最后稿的主笔。这份报告得到了农业部副部长的亲笔批示,要求在系统内全面学习;之后的几年,我又主编了《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涉外渔业及周边渔业管理》等教材,得到好评。

从事更为严谨、复杂的海洋、渔业政策与管理研究工作,对我的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在远洋渔业一线的多年实践。只有真正在远洋渔业一线工作过,才能研究出有理有据的政策,编写出切实合用的教材。

投身教育,传递远洋精神

我老家处在山东内陆地区,高中时我就向往海洋,大学便考入上海水产大学海洋渔业系。大学4年的校园生活以及毕业后多年的海上生活,使我对大海有了深深的感情,对远洋渔业事业有了深深的热爱。每一个艰苦的行业都有其吸引力,只有融入这个行业,才能体味其中的魅力,并为之魂牵梦萦。

作为海洋专业学生,必须要出海历练。只有经过海上锻炼,才能够学会捕捞生产操作,了解渔业运营机制和管理体系,并在对外交往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此外,海上锻炼更能培养学生们“博浪天涯”、不畏艰难不怕险阻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品质对一个人才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链接: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四:服务中水 发展东非过洋性渔业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三:开创远洋鱿钓渔业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二:首赴西非 十三名师生勇当“开路先锋”

“闯荡大洋”远洋渔业三十年回忆系列之一:发展远洋渔业 可持续利用远洋渔业资源

    

     

 

(撰稿:校记者团 张文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