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三:为梦想,倾力打造“海大之船”

发布日期:2015-06-1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99设置

“2015年3月起设备采购,5月起详细设计、船检审图以及船厂生产设计,9月开工建造,2016年9月下水,11月码头舾装、系泊试验等,2017年3月验收交船、投入使用……”,走进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建设管理办公室(简称“船办”),门口黑板上远洋渔业调查船各项工作的时间表清晰地标注出来,“目前,调查船的各项工作正按照计划顺利推进,‘海大之船’正离我们越来越近”。船办主任姜新耀一番话,让我们对调查船充满了憧憬。

点击查看原图

  讨论船型优化设计

以国际标准建设“海大之船”

“船舶的设计、建造非常复杂,单是设计阶段就要经历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三个阶段,调查船的整个建造周期在16个月左右。”姜新耀介绍,自2014年5月签署设计合同,到2015年1月建造合同签定,再到2015年5月建造监理合同签定,现在图纸设计已经开始、设备采购任务已过半,目前连同科考设备已完成80余台(套)船舶设备采购。“这些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2000万,按照计划,调查船建造总费用是27974万元,目前已经完成超过1亿元的船舶设备采购,这都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的成果。”

早在船舶可研阶段,海洋科学学院等学院、基建处等部门就参与其间,并对拟建调查船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主要性能、调查能力、主要实验室、主要参数等进行了科学调研和系统论证。“不同于其他的科考船,我们的调查船将以开展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为主要目标,同时还能承载常规的海洋科考功能。”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高郭平介绍,相比专业渔业生产船舶单一作业方式不同,调查船可以完成中层和底层拖网、金枪鱼延绳钓和灯光鱿鱼钓三种作业方式。“等到我们的调查船建成后,我们将可以走遍除南极、北极以外的任何海区,开展金枪鱼、鱿鱼、竹筴鱼及南极磷虾等重要远洋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为国家寻找更多的远洋渔业资源和新渔场。”高郭平自豪地表示,我们的调查船定位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为此船上配备了海洋生物、水文生化、调查监控等实验室。在高郭平的电脑上,船上的科研设备一一展现,他逐一介绍到:“这是水文绞车,最大投放深度可达6000米,用于大型浮游生物网和水文仪器的投放、回收和拖曳;这是EK80声学探鱼仪和SU93声学探鱼仪,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探测海洋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迁徙动态,通过处理,可以获知鱼类的分布范围和层位、族群大小、生物总量等分析数据。”除此以外,结合我校海洋遥感、测绘等学科发展,船上还量身定做了船载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和7000米级中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等高精尖设备,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海洋环境数据收集以及获取高清晰度的海底地形、地貌信息能力。

以全新技术打造海大流动校园

与调查船建设同步开展的还有船员队伍建设,“按照计划,调查船建成后将由学校使用和管理;今后码头采用租用方式;船员将通过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下属劳务公司合作解决。”谈及船舶的后续使用和管理,姜新耀也信心十足。“现在我们已为调查船找好了船长,轮机长等还在招聘中。”船长刘志良自小生活在海边,1984年7月就读于我校海洋捕捞专业,毕业后响应学校号召,随中国水产总公司烟台渔业公司及浙江舟山渔业公司船队在几内亚比绍和摩洛哥从事桁拖网及单拖网渔船工作,毕业六年即升任船长。“随着技术进步,如今的船舶驾驶与以往的渔船驾驶有了很大不同。”尽管曾经在渔船、渔政船上担任船长多年,说到船舶驾驶,刘志良表示还有很多要学的地方。“就拿我们的调查船来说,它采用了最新的全电力推进和直叶桨技术。”他进一步解释,全电力推进就是让舰船主机发电,然后用电动机驱动螺旋桨使船舶前进。传统船舶推进是靠机械传动,也就是让主机直接驱动减速机,然后再驱动螺旋桨。“够得上高大上的还有‘直叶桨’技术,”他随手翻看身边的图书,指着书中的“直叶推进器”图片解释道,“直叶推进器不像传统的螺旋桨,它是由5片垂直的桨叶组成。上面像个大圆盘,桨叶沿圆盘周缘均匀安装,圆盘转动时,叶片除绕主轴转动外,还可以绕本身的垂直轴系摆动,产生不同方向的推力,所以可使船在原地回转,不必用舵转向,船倒退时也不必改变主机转向。”

以文化传承扮靓“海大之船”  

说起调查船,不仅是刘志良,同样在船办工作一直参与调查船建设的林文平也有颇多感触。林文平曾长期在中国水产总公司也门等办事处工作,专门负责船队管理、加工厂生产与渔获物销售等工作,是我国远洋渔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见证者。“原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渔业调查船几乎没有,现在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远洋渔业调查船正当其时”。他说,目前沿海地区高校、研究院所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都建造科考船或渔业调查船。他也正忙着给学校的远洋渔业调查船取名字。“前段时间,我们面向全校师生组织开展了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征名活动,师生参与的很多,也提供了很多有寓意、有内涵的好名字。”翻开一叠师生们的征名投稿,林文平一一讲解,“这里面有取名‘淞航号’的,也有取名‘元鼎号’号的,还有的取名‘滴水湖’,这些名字都表达了海大师生对调查船的关心和支持。”读着一个个船名,林文平的兴奋之情也溢于言表。

其实,早在建校之初,1915年我校就建造了第一艘实习船“淞航号”,同年10月首航,曾赴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进行渔业调查。1919年,又新建造了“海丰号”实习船,总吨数12吨,航速7.5节,配备有航测仪器、海图、信号旗等,可供学生渔捞、航海实习。两船同时承担了我校渔捞科学生海上实习的重任,可惜的是,两艘船都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日本侵华军炸毁。解放初,学校还曾拥有“水产号”、“奋发号”与“图强号”,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海育1号”、“海育2号”,八十年代的“浦苓号”更是见证了我校与日本熊本县立水产高等学校的友谊。“尽管这些船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海大人的造船梦却始终怀揣着,等到我们新的远洋渔业调查船建好后,我们还要把这些历史放上船来,让它们伴随我们的调查船走向世界、走向深蓝。”怀抱厚厚的征名表,林文平还是希望将“海大之船”的梦想传承下去。

  

  

“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一:“实验农场”的教学经  

  

“创新之路”系列报道之二:与“病毒”打交道的教授们  

  

 

(撰稿:胡崇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