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系列报道之十:开设系列通识课程,增强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

发布日期:2020-10-23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1设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大国渔业,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形成新时代海洋强国思想,并对青年一代提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但经学院前期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海洋意识薄弱、海洋文化教育不足,海洋课程建设不够完善,海洋就业取向不相匹配等问题,学生不愿意到乡到村,爬坡下田,不愿意出海实习,博浪天涯。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海洋”情怀和热爱海洋、奉献海洋的意识,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开设2门通识课和2门专业课。 

学校开设了四门通识课程,进一步增强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开设《大国渔业》课程,课程属于水产类素质教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渔业和世界渔业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捕捞学、渔业资源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品加工利用、渔业信息技术、渔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概述,以及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如渔业蓝色增长、碳汇渔业、全球环境变化与渔业、国际渔业组织及与我校有关的维护渔业权益的故事,提升青年学生,对大国渔业的了解,增强学生从事渔业工作的意识和信心。

开设了《渔业导论》课程,授课团队由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和海洋生态环境学院中青年一线骨干教师组成,教师们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海洋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重点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类课程进行德育实践探索,讲授渔业资源、捕捞学、水产养殖学等学科,使学生能够了解渔业产业特点、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的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开设了《海洋科学导论》课程,紧紧围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国策,使学生深切体会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成就,以及和海洋强国的差距,培养提高我国海洋科技实力的使命感和能力,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行动上,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亲身实践。在教学大纲修订环节中,把德育要求明确列入课程目标中,通过讲解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响良好。比如介绍近海污染状况时,通过对中国近海海洋污染状况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海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理解绿水青山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开设了《新时代海洋强国论》课程,课程德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能担当名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建设中,实行年长老师和年轻老师传帮带的模式,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并一起参与研讨,从而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效果。课程参与人员不仅包括院士,还有很多学院在国际履约和谈判方面的专家,形象生动的国际谈判案例和神秘的海洋探索深深吸引了学生,课程质量高,课堂氛围好。通过专家讲课,培养了学生在国际会议中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据理力的意识。

四门课程的开设,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四门课程在建设中,进行了多番论证。一是顶层设计机制保证内容系统而不遗漏 ,从理论、资源、生态、世界、经济、历史、榜样 等多个角度在课程中插入课程思想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保证课程精彩、全面、高质。二是形成共同备课机制,保证授课内容科学完善应

定期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程沟通、保证课程内容科学系统。三是形成了相互听课机制,互学互检保证授课质量 。安排听课,做好课堂经验交流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做好学生课堂反馈;及时回应学生课上课下提问的问题。四史形成了考核评优机制。根据平时听课记录、学生评价、工作室老师相互评价开展考评。

通过四门的课程的学习,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认真和积极的参与课程听讲,并认真思考。从学生最终完成的课程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强强联合的教学方式认同度较高,他们反映能从各个专家授课中学到不同的海洋知识,课程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引导了自己更多的用国际视野来看待问题。毕业后愿意积极投身到我国的“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维护我国的海洋渔业权益,从而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意识。


(供稿:海洋科学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