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

发布日期:2020-11-2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406设置

“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湖泊上”。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结合学科优势,在生态文明、长江大保护、扶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关注。我们放上部分报道,以飨读者。

2020年11月16日 《人民日报》 03版 《中国积极同各方分享扶贫方案和经验》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韩硕)

“中国的努力实实在在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除了专注自身发展,中国积极同各方分享扶贫方案和经验。”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养殖处处长马赛厄斯·哈洛特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关注中国的减贫举措及其积极影响。

2000年,哈洛特第一次访问中国,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研究稻田生物多样性。他看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并扩大养殖规模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饮食结构,还让他们增加了收入。稻田养鱼为精准扶贫及“一村一品”工程作出了贡献。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稻鱼共生系统还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哈洛特说:“中国在水产养殖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并且不断发展创新。”

2016年,哈洛特再访中国,与当地伙伴和专家一起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区域研讨会。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等国的代表实地考察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稻渔共作”模式。“当地民众手把手传授经验,这段经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办公桌上仍然摆放着那时候的工作合影。”2018年和201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上海海洋大学联合举办了两次国际研讨会,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稻米生产国代表分享经验和创新方式。去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关于加强渔业和水产养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成就非凡。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哈洛特对精准扶贫理念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扶贫减贫的重要经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改善教育、文化、就业、收入、社会保险、医疗服务和生活条件等,还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手拉手”等务实合作倡议,致力于推动全球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哈洛特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定能帮助更多国家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愿景,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减贫及可持续发展事业中。

(本报罗马电)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11/16/nw.D110000renmrb_20201116_6-03.htm

2020年8月14日 《人民日报》头版  《上海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本报记者 庄俊亭 曹玲娟 季觉苏

浩荡长江,奔涌入海。江海交汇处,是上海崇明岛。

崇明,上海美丽的后花园,全市超1/4的森林在这里。岛上有田、有林、有水、有绿,有一个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小村……

“牢固坚持和落实生态立岛的原则,坚决不搞大开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上海坚定不移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共同发展,崇明正在发生变化。

从筑堤围圩到生态发展

从上海市区出发,穿隧道、跨大桥,路过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当东海的海风吹在脸上,崇明岛就到了。

瀛东村,离大桥7公里。齐整的农舍,清澈的河道,房前屋后,花草满畦,橘子、石榴、山楂,种得满满当当……瀛东村只有百来户人家,是崇明区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

“平时村里打工,村集体资产经营得好,每月有补贴,年底还有分红。”对现在的生活,村民施考泉很满意。

1985年初冬,6名村民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领下,掮着扁担、矮钎,带着一缸咸菜,顶着严寒,踩着刺脚的芦根,在东海边围垦,每天滚一身泥水……当年20岁出头的施考泉,就是这“六条扁担”之一。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南端,长江在附近奔腾入海,江海交汇,淤出大片滩涂,潮来白茫茫,潮退芦苇荡。经过3次筑堤围圩,共围垦土地4000余亩。

“和刚完成围垦时比,变化实在是大。”施考泉赞叹不已。

近年来,依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瀛东村走上生态发展路。

村里将南北湖贯通,形成1000亩大水面,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水下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水上发展垂钓、休闲旅游,打造立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将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升级成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

如今,施考泉每天上午会去度假村接待中心工作,还同时管理大湖里的鲈鱼。人还在家里,买鲈鱼的电话就打来了。

一株黄杨木,致富一村人

崇明岛有个园艺村。小村以园艺闻名。村民人人懂园艺。村支书董辉掰着手指头算,800户村民,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1000多亩。

“我们老两口种了4亩黄杨,一年能卖20多万元。村里都种,我家种的不算多。”66岁的茅锦昌正在自家园子里修剪黄杨。

黄杨树根系发达、叶片小、长势慢,适合造型。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种着黄杨树,熟练修剪、绑扎造型黄杨的手艺人更不在少数。

近年来,园艺村借着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东风,推动黄杨种植业转型升级。

过去,茅锦昌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单打独斗,自谋销路。去年下半年,镇里成立协会,茅锦昌成为会员,听本地“土专家”讲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镇里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让园艺村的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为“双向联结”。

“现在,园艺村可以供应从小苗到观赏盆景的一系列黄杨产品,产业链延长,价值自然提升。”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曹俊介绍,这几年,虽然村里黄杨种植面积没变,但是年销售产值由3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

黄杨树产业做大了,园艺村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这两年,茅锦昌把家里的房子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漂亮别致。“国内外游客到我家黄杨园拍照,隔壁村民傍晚来散步健身,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茅锦昌笑说。

鲜花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生活在崇明这片好风景里的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21年在崇明举行。

“岛上种的花越来越多,红掌、水仙、藏红花,都有村子在种。”合兴村村民徐卫花的生活,离花近了很多。

在合兴村南侧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生产车间,眼前的一幕刷新了记者对传统花卉种植的认知: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这条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将为明年的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

这对附近村民而言,无疑带来了新的机遇。徐卫花现在天天骑着电瓶车到花卉园做事,“我们种田出身的人,种花种得来的。”园艺大师们在一片开阔草坪上搭起“花艺世界”,远处村民们的青瓦白墙就是最好的布景板。徐卫花忙着整理花形、补种鲜花,“我家以前种玉米、种芦粟,挣的钱哪里比得上种花哟。”

获得中国花博会主办权以来,崇明全区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花卉产业基地。

以花卉产业集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幅“花字诀”主导的发展蓝图在崇明清晰可见: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和种植基础,指导企业重点发展特色盆花、特色切花、特色种源、特色食用药用等花卉,逐步扩大花卉产业效益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创新形成“花卉+全域旅游”“花卉+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示范集群,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引人注目。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Kvt4Nlqa3IfOne43B3_4Q

2020年8月6日 《人民日报》04版 《德宏见证沪滇情谊》

本报记者 李泓冰 李茂颖 季觉苏

全长近3700公里的320国道,一头连着上海,一头连着云南。

东西部扶贫协作,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沪滇携手决战贫困,加深了两省市人民的深情厚谊。

云南曾有贫困县(市、区)88个,由上海结对帮扶的达74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芒市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其间就凝结着上海援滇干部的心血。

蔬菜直销上海

一辆装了30吨蔬菜的载重货车,开出芒市宏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驶上320国道。

“车上有我种的甜玉米,没想到能卖那么远!”当地村民岩吞洼说,“从前,我家就两亩地,种点土豆,挑去镇上街市卖,每公斤才卖5角钱。”

两年前的岩吞洼,干活总是提不起劲头。自从两年前宏聚公司进村,带来新菜种,还签约包销,这名傣族汉子变了。

“新种的土豆,今年每公斤卖8元。无筋豆能卖十几元!我现在承包了16亩地种菜。”尝到了甜头,岩吞洼干劲十足。

宏聚公司董事长杨宏俊接话:“即便市场行情不理想,就算每公斤卖三四元,我们给农户还是8元保底价。”

杨宏俊刚去了趟上海,向行家请教加工南瓜泥、土豆泥新设备的标准,“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才更高”。

“打入新市场不容易,以前不认识人,哪敢开拓上海的市场啊!”杨宏俊指着上海青浦区援滇干部——芒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季春华告诉记者,“全靠他们,从认路住店,到找专家、研发新品种,现在西郊国际——上海最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有了宏聚档位,我们的外销菜90%都运往上海。”

他又指了指岩吞洼:“那头是上海市场,这头是2000多户芒市农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开始有500多家,现在还剩128家。”

虾蟹上了品质

芒市风平镇法帕村拉牙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三过哏一大早就跑到水田照看沼虾。

雨水丰沛,正长第二茬水稻。“一亩田投3000尾小虾苗,亩产50公斤,成活率90%以上。”他抄起一网虾,很满意。

稻田养鱼虾,在当地常见,但过去产量低。上海青浦区干部怀向军本就在江南水乡主抓农业,到德宏州陇川县扶贫办挂职后,为农副产品牵线搭桥驾轻就熟。红线一牵,上海海洋大学马旭洲副教授实地开展指导,来德宏讲授养殖技术,稻田养殖盘活了。

“你看,这虾又大又鲜,当地都不够卖。”冯三过哏加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天能拿80元工资,“一万多尾虾呢!过两三个月,水稻开花,两头丰收!”

晚上闲了,冯三过哏用微信跟马旭洲请教:“田里青苔为啥多了?”“水的透明度太高了,争取降下来,得把水养肥。”

芒市遮放镇的孟岩回养了10年蟹,屡试屡败,曾经投下上万元苗种,只摸回6只小蟹。马旭洲帮着他换养江南蟹种。技术上一点拨,孟岩回的大闸蟹今年亩产能到200斤,最大的个头能到7两多。

酸茶走出深山

从320国道德宏段出来,向南,一条路绕过漫山苍翠,蜿蜒至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从2006年起,德昂族就是上海市对口的整族帮扶对象。

德昂族人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在三台山,季春华看中了当地种植的酸茶,也看上了出冬瓜村会计赵腊退。“他有热情、有眼光,每年制茶卖茶收入好几万元,可以扶持为酸茶传承人,发展酸茶及文旅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

今年3月,沪滇帮扶酸茶产业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出炉。

村民李玉宝独自在家带着两个孩子,村里安排她跟着赵腊退做酸茶,就近务工,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拿工资。

新修的房子挺亮堂,又买了部智能手机,李玉宝正摸索着用抖音,“说不定能在上面卖酸茶!”

季春华一边品着酸茶,一边问赵腊退“德昂酸茶”注册商标办到哪个环节了。他拿起简单包装的酸茶说:“这还不行,没有标准化检验,没有商标,咱的酸茶走不远……”赵腊退不好意思地瞄着他:“以前真没想到这一层。”

今年,上海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大幅度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但援滇资金却再次追加,总额超过34亿元。援滇资金不撒胡椒面,着眼可持续,给德宏州的1.6亿元全投在36个产业项目上。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812404/5732944?from=singlemessage

2019年10月8日 《人民日报》 11版 《水养鱼 鱼养水》

本报记者 李中文

千岛湖上的渔民。林云龙摄(影像中国)

巨网捕鱼。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看捕鱼、品鱼头、赏鱼拓,在千岛湖,围绕“鱼”,已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服务链条。

投放鲢鱼、鳙鱼幼苗,鲢鱼、鳙鱼捕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避免水华,保护一湖碧水。

在千岛湖,保水渔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来自辽宁的游客张扬,一到浙江千岛湖就急着预订观看巨网捕鱼的场次。对她来说,如果到千岛湖没看上一场巨网捕鱼,就等于白来了。

这些年,千岛湖的大鱼头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如果没品尝到这里的鱼头,总会觉得有些遗憾。咂摸鱼头的好滋味,人们自然会生发出好山养好水、好水育好鱼的感慨。他们未必知道的是,美味的鲢鱼和鳙鱼,同样也为净化水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千岛湖573平方公里的水域内,浙江淳安人尝试着走出了一条以鱼护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生动案例。

巨网捕鱼,每年带来千余万元旅游收入

伴着“嘿咗”“嘿咗”的号子声,又一网鲢鱼起网了,鱼儿在游客的欢呼声中跳跃。

“巨网捕鱼不但喜庆好看,而且还能创收。每年,爱‘跳舞’的鲢鱼,可为公司带来千余万元旅游收入。”千发集团总经理何光喜介绍,“我们已经从卖冻鱼向卖鲜鱼转变,从与各地客商合作转为同长三角地区及北京等地有一定规模的饭店合作。”

那么,一条鱼是怎样从千岛湖“游”到各地餐桌上的呢?

先将鱼赶到大网里,接下来就是巨网捕鱼环节,用沉浮船让鱼游进船里,以免鱼与鱼因为撞击和叠压受伤。游进沉浮船的鱼,会放到港湾静养一个月,一为去野性,二为长途运输做准备。静养结束,通过沉浮电梯直接装车活水运送鱼。目前,千发集团可保障以千岛湖为中心2000公里内的活鱼运送。

多年来,中国林业集团旗下的千发集团逐渐由林业向渔业转型,依托千岛湖的好生态,探索品牌经营,大力发展有机渔业。

鲢鱼鳙鱼每生长一公斤,可消耗近40公斤蓝绿藻

千岛湖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建设新安江水库时。对于淳安人来说,淳安的山水是这里最大的资源。山怎么开发、水怎么利用,都和生计息息相关。守护并利用好一湖碧水,也就成了淳安人的使命。

然而,要守好这一湖碧水,谈何容易?

何光喜是淳安人,在千岛湖与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当初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千岛湖上的捕捞队。“最初还有林业开采,后来不再伐木了,就是专心捕鱼。”何光喜说,当时捕的就是鲢鱼和鳙鱼,捕着捕着,到1998年、1999年前后,湖里两次出现水质异常现象,水面漂浮着一层蓝绿色异物,并发出臭味,这就是蓝绿藻过度繁殖形成的水华。“当时,我们到处找人咨询,最后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名教授帮我们解开了谜团:水里的鲢鱼和鳙鱼少了,水中浮游生物过多,造成氮磷富余,慢慢就形成了水华现象。”何光喜说。

原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千岛湖开始大规模养殖银鱼、鲈鱼、鳜鱼等鱼种,导致鲢鱼和鳙鱼数量急剧减少。研究发现,千岛湖水面以下三四十米区域,是浮游生物活动与生长区域,也是滤食性鱼类鲢鱼和鳙鱼主要活动区域。测算表明,鲢鱼和鳙鱼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每生长一公斤,就可消耗近40公斤蓝绿藻。湖里的鲢鱼和鳙鱼长到七八斤重,就可以有效提高水体净化能力,通过合理捕捞,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就是千岛湖“保水渔业”。

水华现象出现,让淳安人开始下定决心投放鱼苗,并在千岛湖中心湖区及西北湖区实行三年封库禁渔。新安江发源自安徽黄山,注入千岛湖。在浙皖两省共同努力下,千岛湖水质不断改善。淳安县环保局发布的2019年千岛湖地表水水质月报显示,今年3月,千岛湖区平均水质状况为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8.9,水体为贫营养。

有了文化、创意的标签,一条鱼也就有了别样价值

在千岛湖,除了看巨网捕鱼、品美味鱼头,赏精品鱼拓也成了热门旅游项目。如今,这三者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服务链条。

所谓鱼拓,就是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的艺术。

千岛湖鱼博馆馆长郑家平对馆藏鱼拓作品如数家珍。而一个个鱼拓,也让鲢鱼和鳙鱼有了文化上的归属。贴上了文化和创意的标签,一条生态的鱼也就有了别样价值。

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既让人们看到了以鱼护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和谐相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保水渔业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不懈探索,不断创新,才有了千岛湖渔业发展史上的一连串荣誉:联合捕鱼法获科技大奖、县域企业获得杭州市政府质量奖、淳牌有机鱼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之一……

(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9-10/08/nw.D110000renmrb_20191008_1-11.htm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