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校报发表就业评论文章

发布日期:2009-03-25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34设置

——围绕中心 整合资源 顺利度过“就业寒冬”

江卫平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今年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寒冬”。的确,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还关乎所有高校的声誉与未来,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相信,朝夕陪伴毕业生走过四年的每一位教职工的心里都会有种沉甸甸的责任与义务,都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寻找就业的机会。
      帮助学生就业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做几场报告就能做好的,“就业寒冬”面前,作为机关的工作人员,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是一件不仅要深思更要身体力行的事。
      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就业的信心,这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首要因素。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和其同事迈克尔•利佩。书中详细介绍了态度改变与社会的影响(即教育)的关系问题,分析了受教育者如何从接收信息→注意信息→理解信息→接受结论→态度的改变→态度向行为转变,阐述了一个道理:只要教育引导得当,大学生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最近,宣传部就利用掌握的媒体资源,积极倡导到农村、到基层就业的理念,展开对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引导服务,在校园网及时登载就业信息,在校报开辟“讲述:我的求职路”专栏,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采访,挖掘好的正面的就业事例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的联络,想尽办法为学生就业开绿灯。前几天,食品学院的一个毕业生在古棕路开了一家火锅店,我们不仅在本期校报的专栏里对他的创业过程进行报道供学生借鉴,同时还打算在校园网、电子屏及校外媒体作一些正面推荐。按惯例,学校的校报、网络是不能对商业性行为做宣传的,但个人认为,在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政策的情况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事,我们都可以去做。
      其次,盘活现有资源,积极创建就业平台。我们可以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充分挖掘资源,调整政策,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我曾经有个同学,读书时承包过学校的的录像厅,当过一年的“学生总经理”,由此走上创业道路,现身价上亿。我还了解到,前几年在学校经营录像厅、台球房、牛奶亭的“学生经理”,现都也有不错的发展。我想,这跟他们在学校受过一段时间的创业锻炼有直接关系。自从学校搬迁临港后,不仅为师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学生的文化生活也缺乏有益的刺激与调节。日前,由市里提供政策支持、校后勤管理处提供场地、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电影院线”开演,为枯燥、寂寞的临港周末增添了风采与活力,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好评。其实,新校区能够服务于师生的“商机”还是很多的,我们机关部门只要能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上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像“会务公司”、“办公日用品代理”、“再生资源回收”,等等,都可以让大学生来经营。
      再者,要充分挖掘机关的社会关系,搭建就业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机关部门在社会资源的掌握与利用上要比学院更为宽泛,人脉更为集中,这些对学生来讲都是非常宝贵的就业资源。比如,校友会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发动遍布各地的校友挖掘就业岗位,科技处可通过与各大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荐优秀毕业生,文明办可利用区校共建召开社区与毕业生的座谈会,共寻就业良机,等等。我们都是有事情可做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责任感。如果机关的每个人都能把毕业生就业当做自家的孩子找工作,那么就会有寻找机遇的动力和把握机遇的魄力,才能切实为学校就业工作的推进出把力。
      总之,我们今年的中心工作就是学生就业,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做好一切有利大学生就业的事情。态度要好,对大学生的指导与开导要体贴、热情;创劲要足,开拓外围资源时要勇担重任,敢于抢抓机遇;效率要高,废除不必要陈规琐序,多开“就业绿色通道”;实招要多,拓宽思路,多出高招、妙招,有效推进就业创业。
      从我做起,从实做起,坚信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成功度过 “就业的寒冬”。

(校报第684期 3月16日 第一版)

(校报编辑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