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18:00,上海海洋大学行政楼137会场座无虚席,不时响起一阵阵热情的掌声、欢笑声,两个小时之中,没有一位同学中途离场,不断有同学悄悄加入,这就是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人生”知名教授访谈活动的现场。首期访谈嘉宾为我院一级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三农“模范人物王武老师,09、10级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到场聆听。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海悦老师出席,并做“水产人生”知名教授访谈系列活动动员讲话。
在访谈中,王武老师讲述了自己53年“水产人生”道路上与水产养殖行业的不解情缘与人生感悟。自6岁起就培养与鱼虾蟹的深厚感情,到求学期间恩师谭玉钧等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以至现在年逾七旬还在为之努力的推广稻田养蟹技术,王武老师逐一娓娓道来,还历数了亲身参加渔区养殖生产的几桩趣事。如在宜兴县水产养殖场第一次进行草鱼人工繁殖成功,赴金山漕泾“现学现用“第一次当鱼大夫,扎根基层、在实践中由解决缺氧泛池问题到发展增氧增产,他谈起毕生热爱的事业时就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沸腾。而当主持人提及家人对他的支持时,王武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告诫现场的年轻人,恋爱选好了对象就是成功了一半,谈及学生们的成功时,已经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看到学生们超越我,是我最快乐的事”!王老师慷慨、亲切、诙谐幽默的一个个故事,引起现场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他的为学、为人、为师之道,讲到趣味之处,他解开衣襟,放下话筒,身体前倾,用自己激昂的声音讲述着为水产事业执着奋斗的平凡但又伟大的一生。
王武老师将“水产人生“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一个公式“成功=热爱+科学的决策+辛勤的劳动+机遇”,王老师强调,热爱是第一位的,对水产事业有了感情,那就有了思想上的冲劲,就会主动积极地工作,再苦再累,也感到值。第二,要有科学的决策。要解决养殖生产的关键问题,只有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了解生产的脉搏,了解渔民的疾苦,才能选准科研题目,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渔民和当地技术人员的支持,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第三,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出大力、化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艰苦的工作,下渔区蹲点搞科研。自60年代起,王武老师陆续在无锡区坚持蹲点11年,在崇明盐碱地渔区蹲点8年,将学习、研究、指导生产做到充分结合,继而产生了“1+1=5”的生态养殖模式。第四才是机遇,机遇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机遇总会给予时先准备好的人们。
王武老师还动情的寄语我院学子:“当初,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鱼难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作出了贡献。‘誓把青春酬祖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白。现在我们是水产大国,但还不是水产强国,水产养殖学科要强大,就靠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了。”
在对话的最后,王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人生信条: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希望同学们努力培养事业感和责任心,发扬“勤朴忠实”的海大精神,并将之代代相传。“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细节决定成败、脑袋决定口袋”,只有树立爱岗敬业的热忱精神,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享受到专业的乐趣,取得理想的成绩,开启自己的“水产人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走上“水产人生”之路,希望更多的同学来接好班。
“人生奉献水产,水产改变人生”,同学们通过聆听人生故事,进一步了解专业背景,激发专业兴趣。教授通过与现场的互动,总结和回顾人生经验,增进师生交流,减少壁垒。访谈形式活泼,气氛温馨,说明我院在探求促进师生联系、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自我规划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新的形式。之后,我院还将邀请其他水产和生物领域的知名教授和杰出代表做客访谈活动,为大学生成才指引方向。
在访谈中,王武老师讲述了自己53年“水产人生”道路上与水产养殖行业的不解情缘与人生感悟。自6岁起就培养与鱼虾蟹的深厚感情,到求学期间恩师谭玉钧等教授们的言传身教,以至现在年逾七旬还在为之努力的推广稻田养蟹技术,王武老师逐一娓娓道来,还历数了亲身参加渔区养殖生产的几桩趣事。如在宜兴县水产养殖场第一次进行草鱼人工繁殖成功,赴金山漕泾“现学现用“第一次当鱼大夫,扎根基层、在实践中由解决缺氧泛池问题到发展增氧增产,他谈起毕生热爱的事业时就像年轻人一样热血沸腾。而当主持人提及家人对他的支持时,王武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告诫现场的年轻人,恋爱选好了对象就是成功了一半,谈及学生们的成功时,已经桃李满天下的王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看到学生们超越我,是我最快乐的事”!王老师慷慨、亲切、诙谐幽默的一个个故事,引起现场同学们的强烈反响。他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他的为学、为人、为师之道,讲到趣味之处,他解开衣襟,放下话筒,身体前倾,用自己激昂的声音讲述着为水产事业执着奋斗的平凡但又伟大的一生。
王武老师将“水产人生“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一个公式“成功=热爱+科学的决策+辛勤的劳动+机遇”,王老师强调,热爱是第一位的,对水产事业有了感情,那就有了思想上的冲劲,就会主动积极地工作,再苦再累,也感到值。第二,要有科学的决策。要解决养殖生产的关键问题,只有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生产的全过程,了解生产的脉搏,了解渔民的疾苦,才能选准科研题目,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渔民和当地技术人员的支持,也就是说,研究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第三,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出大力、化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艰苦的工作,下渔区蹲点搞科研。自60年代起,王武老师陆续在无锡区坚持蹲点11年,在崇明盐碱地渔区蹲点8年,将学习、研究、指导生产做到充分结合,继而产生了“1+1=5”的生态养殖模式。第四才是机遇,机遇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机遇总会给予时先准备好的人们。
王武老师还动情的寄语我院学子:“当初,为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鱼难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人作出了贡献。‘誓把青春酬祖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白。现在我们是水产大国,但还不是水产强国,水产养殖学科要强大,就靠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了。”
在对话的最后,王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人生信条: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希望同学们努力培养事业感和责任心,发扬“勤朴忠实”的海大精神,并将之代代相传。“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作为决定地位、细节决定成败、脑袋决定口袋”,只有树立爱岗敬业的热忱精神,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享受到专业的乐趣,取得理想的成绩,开启自己的“水产人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走上“水产人生”之路,希望更多的同学来接好班。
“人生奉献水产,水产改变人生”,同学们通过聆听人生故事,进一步了解专业背景,激发专业兴趣。教授通过与现场的互动,总结和回顾人生经验,增进师生交流,减少壁垒。访谈形式活泼,气氛温馨,说明我院在探求促进师生联系、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自我规划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新的形式。之后,我院还将邀请其他水产和生物领域的知名教授和杰出代表做客访谈活动,为大学生成才指引方向。
(撰稿:王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