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校友访谈录之知识改变命运

发布日期:2011-09-1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171设置

——访我校77级食品加工系制冷工艺专业校友朱澄良

       朱澄良,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7月5日生于上海市。1977年就读于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加工系制冷工艺专业。1982-1987任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1987-2004在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实现了由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转变,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项目经理。从事食品工程设计达30年,各类工程设计项目达200多项(如南京中萃可口可乐项目、爱尔泰可(苏州)无菌冷灌装饮料项目、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迁建工程项目等)。

命运,在77高考中转了一个弯
       “1977高考”那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历史低谷断层的高考在讨论与申辩中得以恢复,十年的积压,使之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高考。77春季高考对于我来说那不仅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次命运、前途的抉择。人生有许多点,用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那就是人生的轨迹,高考不仅仅是其中的一点,高考也是对寒窗十年的测验,更是对意志信念的考验和对人生的一种诠释。
       没有硝烟的战场注定是惨烈的,人才的选拔百里挑一,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曾记得当时高考之前我已经在食品工厂单位工作了,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之时,我是何等的兴奋,心中那种狂喜无法言语,我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临了。然而一开始单位那边却出于种种原因不允许我们参加高考,最后通过相关部门的调和才得以参加高考,虽可以参加高考,但是每天还得跟平常时上班一样工作,而复习的时间也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的挤出来,复习的资料也是十分稀缺,“一定要高考才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前晚我还得继续着我的工作,虽累,但是心中却有着憧憬那高考即将改变的未来,兴奋之情不言而喻。
       命运的天平终于转向了我,上天的恩赐,或许我是幸运的,那是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如愿地跨过了大学的门槛。
大学,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时光残缺了曾经信望天空的真纯,美好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的被定格储存,那熟悉的景物慢慢映入眼帘。或许只有经历了77高考的那代人才能理解我们那种压抑了许久突然爆发的兴奋,仿佛一个山沟里的小孩走向繁荣昌盛的市区,见到渴望的摩天大楼,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我怀着那份渴望,那份期待,跨进了厦门水产学院的大门,那时的上海水产学院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搬迁到厦门改称为厦门水产学院,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集美学村,依山傍水。自己也第一次有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看看澄净的蓝天,碧蓝的大海,体验无限美感,那种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是何等的清爽、自在。
       我在厦门水产学院学习食品加工系制冷工艺专业的两年里,校园生活充满了生机,大学里的一切都令人十分珍惜。每天学习—吃饭—睡觉三点一线,当然这期间穿插着许许多多的活动(爬山、看电影)。或许是由于大家都觉得这次能上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都十分珍惜,学习非常刻苦。自习“抢座位”的场面;下课了学生围着老师答疑的场面;教室和宿舍熄了灯后学生还不舍收拾书本的场面比比皆是,时时浮现在眼前,这就是对知识渴求的源动力。
当时全国的经济水平较低,学校里的条件也是相当艰苦的,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吃卷心菜一吃就是半年,一个月内有四张肉票,浴室都是公共的,然相比其它地区我们应是幸运的了。虽说条件艰苦我们也有可以娱乐的地方,比如学校的旁边就有集美电影院(两天就换部电影),爬山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常事,当然军训也是少不了的,那时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在学校军训15天,而是进入解放军部队军训一个月,那里有不能丢失的我们制冷班65人(冷77先进班级曾获过“全国新传生突击手”荣誉称号)的共同回忆,在那我们一起训练,一起谈心,点点滴滴的感动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或许我是幸运的,在厦门水产学院就读两年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吧,我们学校搬迁回了上海的军工路,并恢复了上海水产学院的名字,在一个人的大学之路又有几个人可以在大学期间能在两处如此风土人情、地貌都大不相同的地方就读,体验不同的生活,所以我感谢上苍的眷顾。在上海水产学院就读两年后我毕业了。
老师——人生的导航灯   同学——一生的挚友
       离开了所有的朋友,你有的只是孤单背影。现在大学生活没有像我们悲伤时,想得那么糟糕。或许更多的时候是得意,朋友认识了你;落难时,你认识了朋友,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大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也许有时你会伤心、失落、感伤,也许有时你会开心、高兴、惬意,然这些一旦少了同学的分享一切都会索然无味,因为不管是伤心难过,还是兴奋惬意,我们同学都会一起走过!四年的大学同学是一生的挚友,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无任何的利益关系夹杂在其中,有的只是纯洁的友谊以及关怀,所以我建议现在的大学生应多交些朋友,朋友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每个同学的将来都不应该被轻视,每个人的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潜力无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这就是给全天下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最好的诠释。或许我不是老师的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老师们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你们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老师们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你们“授之以渔”对我一生受用。还记得曾经的英语老师是如何耐心的教导我们,那时从山区农村出来的我们对英语几乎一窍不通,更别说专业的英语单词了,但英语老师却从不计较什么,依旧耐心教育我们……当然大学期间还有许许多多对我日后人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老师。我的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我的帮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如今的我经常拿出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冷库设计)重温记忆,因为在那留有老师太多太多的评语,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日后设计灵感的源泉,这些也让我想起在学校时的事情,这本有过批语的书更是我这一生的财富。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的理想;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的情操,我只能对老师们说声“谢谢”。
海城——成就了我的梦想
       1982年2月毕业后的我有幸被分配到了上海轻工业部设计院,并担任助理工程师,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梦想。从1987—2004我由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项目经理的转变是我奋斗的目标并实现了(当然期间的轻工部现改为了由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南宁、广州、昆明等8个设计院抱团组成的中国海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于上海),我为之感到欣慰,从事食品设计工程行业长达30多年,工程项目设计有200多项,我为自己的这份坚持感到骄傲。在海城我不仅开创我自己的事业还学到许许多多学校中没学到的知识,海城中教授云集,仅教授级别的就多达200多人,专业设计人员就600多人,在这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当然我也有自己为之而自豪的作品,包括南京中萃可口可乐项目;宁波罐头厂搬迁改造工程;甘肃黄台葡萄酒厂;长春心想饮品有限公司富氧碳酸饮料项目;上海乐惠食品有限公司迁建工程项目等。
滴水之恩——心系母校
       98年校庆时我回到养育、栽培了我四年的母校,当看到食品学院上挂着的主要标志是95年校庆时制冷77级同学赠送的“航舵”时,心中感慨万千,航舵背面铭刻着我们全班同学的名字,感动无比的自豪与欣慰!然吃水不忘挖井人,虽然自己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了,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仍能跟母校合作,最近跟学校的王锡昌院长他们合作一个项目(上海嘉定的一个专门给高档宾馆、酒店做鱼翅、鲍鱼的工厂鉴于规模庞大,但是其现在的工艺流程已经明显感觉不符合卫生标准了,所以自己就跟学校联手做一个方案解决其问题。),投资方对我们的这个方案也是相当的满意。于是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与母校一起为企业服务的一个案例吧,或许这不足以表达我对母校的全部回报,但我会尽我的微薄之力,为母校的美好明天奉上自己的点点滴滴。
       口述写于此,发于学弟学妹,并非炫耀,并非掩饰,并非多余,并非浪费,是想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我们,感受我们曾经的故事。
       最后,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衷心的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口述:朱澄良 采访、整理:王艺霏、徐义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