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退休教授臧维玲
人生的价值在于奋发,人生的真谛在于思考。
——臧维玲
人物简介:臧维玲,女,1938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市教学名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市“十佳”科技巾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等殊荣,先后7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主持、参加完成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提出的“河口区中国对虾育苗用水配方”为国际首见,解决了河口区对虾育苗关键技术;领导科研组研制的“罗氏沼虾育苗用水系列消毒法”等技术在江、浙、沪等地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臧维玲教授与采访同学在基地大门合影留念
2012年大年初一,潘迎捷校长前往基地陪同臧教授等科研人员过年
修改巴基斯坦博士生TARIQ撰写的论文
2011年9月份,负责组织“百名教授谈人生”的老师告诉我们臧维玲教授家的固定电话,安排我们前去采访。然而打了几次电话,均没有人接听。后来,负责老师又查询到了臧教授的手机号码,方才与她取得联系。通过电话,我们和臧维玲教授预约了采访时间,也得知她长期在金山区的海边养殖场工作。在约定的采访日期,我们凌晨搭从从临港校区出发,换乘四次公交,驱车将近四个多小时,才赶到金山现代农业园区。臧教授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办公室,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我们逐渐了解了这位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
追忆往昔艰苦岁月,方知今日幸福不易
1959年臧维玲教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大学期间适逢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学校组织下乡救灾——种麦子、收庄稼。回忆当时情景,臧教授说,下乡期间几乎顿顿吃地瓜干、野菜窝窝头,晚上五、六个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条件虽差,但其乐融融。返校后,国家粮食供应紧张,地瓜干、窝窝头仍然是主食,有时还以鱼代食,每人一顿一碗小鱼。虽然很多人因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但多数同学仍然坚持刻苦学习,按时完成学业。毕业时,她所在的班级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因各种原因留级,或退学。“在艰苦的环境中,有志者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也正是大学的艰苦生活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培养了我吃苦的精神,所以我格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她还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环境给了自己锻炼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别人体会不到的艰苦,这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留任海大施展抱负,坚守基地挑战自我
1964年,臧维玲教授以优异成绩从山东海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我校工作。1971年,她根据上级安排参加了农村“四清”运动,1972年随学校迁往厦门集美办学,本以为学校自此可以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但臧教授没有想到,由于当时推行“上管改”政策,教学科研工作并没有走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她说,自己读书17年,很想为国家、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环境让人感到迷茫、无奈。直到1977年,“上管改”政策方才被高考政策取代,教学科研工作才走到正确发展轨道上。1979年,我校从厦门迁回上海,当时《水化学》课程教学只有臧教授一人,她承担了教师和实验员双重角色。臧教授回忆说,由于自己的专业是海洋化学,对养殖专业非常陌生,讲课只能照本宣读,深感迷茫,因此当时很想调动单位。后经过反复思考,她决定安心留在学校,要把自己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学习水产养殖知识,她说当时我国池塘养殖元老谭玉钧教授给了她很大的支持,资助她去基地做研究试验。从此,臧教授走上了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从鱼虾塘最基本的水质测定起步开始实验,并争取机会多去渔区,多与渔民交谈、请教。她说:“如果论文只是罗列水化学数据是毫无意义的,理论的意义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理论才有意义。”1982年,臧维玲主动提出到养殖场进行科学研究,之后每年有一半时间呆在基地。为排除后顾之忧,她甚至将年迈的老母接到养殖场。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她每年带领学生在奉贤平安育苗场边生产边指导毕业论文试验。育苗场生活、工作条件都很简陋,但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师生的斗志,经不懈努力,她带领科研组成员终于成功解决了虾类育苗的关键技术,这也为我校在奉贤柘林育苗场开展更大规模的虾类育苗打下了基础。用臧教授自己的话说,“通过实践,自己逐步悟出一点儿门道,体会到养殖水化学是一门与水产养殖关系极为密切的学科,利用水化学理论研究养殖水环境大有学问可做。”
1989年,臧维玲教授来到现在所在的产学研究基地——上海申漕特种水产开发公司。以前公司养殖用的对虾苗都是从连云港等地购进,成数不足,泥沙多,成本高。当时公司很想使用自己培养的虾苗,但无育苗房,仅在海边有一顶建有9个水泥池的简易塑料大棚。臧教授反复思考后决定,因陋就简,将大棚改作育苗房。1990年初春,她和科研组成员日夜奋斗,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工作,开始了对虾苗种培育工作。当时实验场地连自来水也没有,烧饭、洗衣等都是取自未经处理的河道水,以至大家几乎都患上了寄生虫病。吃饭也是一大问题,周围没有菜市场,只能以豆腐乳、萝卜干等凑合着。当年臧教授和年近九十的母亲就住在由水化试验室隔出来的、仅可放两张单人床的小房间里,既漏风又漏雨,成群结对的老鼠天天光顾。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她带领的团队培育出了对虾苗,金山县(现金山区)终于结束了无自己培育虾苗的历史。第二年,该公司决定扩大育苗场规模,又增建了几十个池子,效益逐年提升,成为我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谈到这里,臧维玲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你们年纪轻,吃点苦不要紧。从某种意义上讲,艰苦环境能增强了我们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让我们受益终身”。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二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养殖场,把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有6-8个月的时间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坚持在养殖场工作,在虾塘边度过了艰苦但别有风味的十多个春节。臧教授说:“虽然基地物质生活条件艰苦些,但在生产和科研中我们却获得了真知,深刻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含义,也坚定了自己为我国水产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二十余年来,面对创业的艰难与生活的艰辛,臧维玲教授和她的团队共同奋斗,无怨无悔,终于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她和同事在基地共完成了三十余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百余篇论文,“育苗水质系列消毒法”在生产中广为应用,推动了养虾业发展;自主研究的“温室集约化健康养殖和育苗、废水处理再利用”等技术,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先进技术体系;创立了“虾类室内不换水、不用药的养殖技术与模式”,产量超过常规生产,并推广至天津、新疆等地;她主讲课程《养殖水化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臧教授说,自己在工作中看到了人生的价值,也获得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收获荣誉不骄不傲,谦虚为人工作为先
1993年,我国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爆发虾病,养虾业举步维艰。巧合的是1990年年底,臧维玲教授参加了市科委下达的、我校承担的“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同步产卵、幼体饲料、育苗水质研究”项目,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在对虾养殖业受挫时,臧教授和她的团队对“罗氏沼虾生产性育苗技术”进行攻关。她说,团队成员戴习林等老师和学生日夜奋战在育苗房,终于在1995年摸索出一套“育苗用水系列消毒法”,从此,基地罗氏沼虾育苗生产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2010年以来,由于水源、种虾与病害等复杂的原因,全国各地罗氏沼虾育苗生产均不景气,但我校基地仍然独树一帜,生产虾苗深受广大虾农欢迎,充分显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她介绍说,我校建立的这一产学研基地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了,经过学校师生与基地成员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拥有150亩面积、具有现代化设备的育苗房和种虾养殖基地,创出了深受广大虾农欢迎的优质“申漕虾苗”品牌,是上海市罗氏沼虾优质苗种供应点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公司现已成为全国和上海重要的产学研基地。基地培养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也在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现在都已成为全国和上海市在本行业内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骨干。
臧维玲教授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所研究的对虾、罗氏沼虾和中华绒鳌蟹三大虾蟹育苗用水配方在《水产学报》等期刊杂志发表,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是她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本色。她说这些成绩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完不成的,研究过程中要不断请教渔民和专业老师,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校戴习林老师同她本来是师生关系,但是臧教授一直视他为同事,工作中十分尊重他的意见,让他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臧教授还强调,今天的成果也得益于我校强大的后盾,在育苗最困难的时期,学校各级领导都给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过年期间,几乎历届校领导都来到产学研基地看望师生和科研人员,潘迎捷校长连续两年大年初一来到基地看望工作人员并与大家共进午餐,极大地激励着科研人员。臧维玲教授说她自己的人生真谛是惟有奋发而已,这也正是她对校训“勤朴忠实”的深刻理解与体验。
听完了臧维玲教授的人生经历介绍,我们被这位一直都在逆境中奋勇向前的长者所激励。她坐在我们面前,看上去是那么的瘦弱,却蕴含着如此之多的能量,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这或许印证了她跟我们所提到的:在逆境中,有志者应该主动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在返校的路上,我们想,我们大学生面对当前的大学生活和即将来临的社会生活,应牢记臧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不怕艰难困苦,努力完善自我,以校训“勤朴忠实”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撰稿:王铁铮、李香红 编辑:孙洁、仇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