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教授谈人生”系列人物之五十三:恩师情深,海大难忘

发布日期:2012-10-1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153设置

——访我校食品学院刘承初教授

做事情就应该“抱最好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既然做就要做好,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太浮躁,注重做事的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刘承初

人物简介:刘承初,女,民建会员,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农业大学(现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曾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爱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到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以博士后访问学者身份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主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水产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功能性膳食成分的开发等工作,目前承担包括来源于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973、国家863等的科研项目5项。兼任民建上海海洋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海洋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SCI期刊J Aquat Food Prod Tech的审稿主编(Receiving editor)和多种国际食品科学杂志的特邀审稿人、FAO/WHO水产食品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专业会员、太平洋渔业科技协会会员、美国食品安全学会水产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经常受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65篇(SCI/EI收录22篇),主编或参编著作7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美国AFDO认证的水产品HACCP 和SSOP教员资格证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上海水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 次和二等奖2 次、江苏省“双创人才”称号,并带领教研团队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在贝类加工厂采样

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

应邀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学术报告

难忘骆老关怀  感恩海大培养

1992年,刘承初从西南农业大学(现已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上海水产学院(我校前身)工作。她说,当时上海的高校还并没有大量招录非上海籍教师。她之所以有幸到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从事自己喜爱的高校教师工作,完全得感谢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对我的人生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踏着小平“南巡”的春风,她在1992年的暑假来到了当时位于军工路的水大,加盟了当时已年近80高龄的骆肇荛先生科研团队,参加由骆老先生亲自主持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从此以后,她与水大、与我国的水产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谈起骆肇荛先生,刘承初教授的眼中带着湿润,她说,她难忘骆老的栽培与关怀。初到水大,她印象最深的是骆老在工作上对她的严格要求和在生活上对她的无微不至关怀。由于她是四川人,属于土生土长的是内陆地区的人,而她之前主要是研究蔬菜等农产品,对水产了解很少。为了帮助她加深对水产方面的了解,尽快融入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中,在每次做实验前,骆老都要亲自带她去水产市场,教她如何挑选花鲢、青鱼等当时试验用的鱼,细心地给她讲解购买怎样的鱼适合实验。刘教授说,这就等于是骆老从头开始教授她水产的知识。当时,刘教授所在的科研组研究的项目是淡水鱼死后的生化变化及其对鲜度品质的影响,需要分别研究淡水鱼在不同死亡方式(自然死亡、活杀和挣扎死亡)条件下的的生化和鲜度变化情况。要研究鱼死后的生化情况,自然就需要在研究时杀鱼。但由于她不敢杀鱼,骆老就手把手教她杀鱼,包括怎么杀、用什么方法杀。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在特定时间作测试和记录,所以研究人员很辛苦,经常需要晚上甚至半夜到实验室,把通过不同方式致死的淡水鱼从冰箱里取出进行检测,并做好实验记录。深夜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实验室,还要“照顾”冰箱里条条硕大的死鱼,这些鱼虽说是“死鱼”,但从冷藏箱里取出来做测定时,有时还会在测试台上“复活”过来(鱼尾因肌肉收缩而摆动),似乎在述说鱼儿们为科学捐躯的冤屈,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骆老深知这一点,当时他虽然已经近八十高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凌晨一两点来检查,同时也缓解刘教授的恐惧之感。

刘承初教授说到这,眼泛泪光。她说,骆老不仅在研究上引导她走上正轨,在生活上也是对她关怀备至。因为骆老也是四川人,和她是老乡,骆老很了解她一个人在异地工作打拼的感受。骆老当时怕她不习惯上海的生活,因此还拜托当时同在一个科研小组的王慥老师从家里把不用的煤油炉借给她“开小灶”,。刘教授的住宿也都是骆老亲自关照安排的。骆老甚至考虑到她在工作之余一个人可能会感到闷,他就陪她打羽毛球,自己出钱买了一张游泳卡送给她,还亲自教她游泳。如果遇到周末,骆老还请她到家中吃饭。记得有一次,骆老家中做了梭子蟹,因为从小生长在内陆,所以刘教授并没有见过这种蟹,也不知道怎么吃。骆老就耐心的教她怎么吃,甚至饶有兴致的告诉她梭子蟹的多种做法。刘教授说到这里还补充道,不仅是骆老对她关怀备至,当时同在一个科研团队的王慥、汪之和、陶研等老师以及食品学院的葛茂泉、姚果琴、陈舜胜、丁卓平等老师也是对她呵护有加。他们的关心,让独自在外的她缓解了思乡之情,倍感家的温暖。

回忆到这,刘承初教授说,虽然自己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大人,研究生毕业之后才来海大工作,但正是骆老这样的前辈与同事的关爱,以及学校对于他的栽培,让她对海大充满热爱。在海大工作多年,并不是说她没有机会离开海大,但是正是在海大,让她从不懂水产到精通,对海大的感情很深,也正是得益于海大的栽培,因为她深深的眷恋着海大这个校园,也希望通过留在海大,做出一些科研成果而为海大做一些贡献。

远渡崇洋深造 走在学术前沿

在我校工作几年后,刘承初申请到了日本的文部省奖学金,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刘教授坦言,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的申请难度很大,当时她只抱着5%的希望,但她却做了100%的准备。其实,不仅是在申请奖学金时,在其他很多方面,刘教授都更看重和享受过程,而轻结果。尽管这是她第一次用英文写申请材料和论文,因为精心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获得了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并前往日本爱媛大学求学。在赴日留学前,刘教授从未学过日语,但她在日本生活期间,通过多观察、多留意,还有自己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克服了语言交流的障碍,最终顺利毕业,回到海大工作任教。而在几年后,她又获得了美方的赞助,赴美做学术交流。日本和美国的留学以及访问经历,开阔了刘教授的眼界,也培养了她的国际视野。如今,刘教授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Aquatic Food Product Technology的审稿编委,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坚持与外界保持长期的交流,她相信,这样自己才能走在学术的前沿。

寄语海大学子 展望海大发展

刘承初说,一路走来,从农村到上海,从一个普通的乡下孩子到大学教授,她觉得自己最大的幸运是每个阶段都有贵人帮助,包括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上大学最大的感受是觉得遇上好多好人帮助,几乎不记得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虽然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她喜欢记住好的事情,而不好的事情她总是选择让它们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她觉得这是一种乐观生活态度。就像她在当学生的时候,好像从来没看到老师的缺点,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缺点,但在她的眼中看到的都是老师的优点。这让她常常难以理解自己孩子对于老师的抱怨。她觉得,现在的学生总是对老师诸多抱怨,但其实学生应该去发现老师的优点。不要总把事情往坏处想,而应该去往积极的、好的方面去想。

刘承初还说,在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同学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感到迷茫,而且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总是抱怨别人。其实他们的人生态度应该要改变,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浮躁。有些事情不管以后对自己的用处是否多大,既然答应做好就要努力去做,并且努力做好,说不定会在做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就比如说,她在大学期间学校规定要出操,好多同学不愿意去,但必须要去,所以她就说服自己要做就尽量做好,因此,大学期间,她从来没有无故旷操。人的一生中,你以为不起眼的事情说不定会改变你的一生。刘教授认为做事情就应该“抱最好的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既然做就要做好,结果并不重要。

而谈到学校的发展,刘承初认为,学校在近几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是学校的总体定位顺应了国家中长期的水产科技发展规划。因此,她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海大今后的发展前景一定更加美好。在学校的发展上,刘教授希望海大不仅要担任好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且要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发展接轨。

(撰稿:韩振兴、韩慧 编辑:陈超女)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