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是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思想统一才能行动一致。当前,全国上下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转型发展中的上海海洋大学即将迎来第一次党代会。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唱响主旋律。即日起,党委宣传部在校园网开辟人物专题“身边的模范”栏目,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一批模范的平凡故事。他们与我们一样每日穿行于海大校园,身上却有着坚毅、创新、奋发、进取等可贵品质,他们是海大人的优秀代表,凝聚着海大前行的力量,他们正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推出体育部迟焕祺老师的采访文章,以飨读者!
赛艇已融入我的生命
人物简介:
迟焕祺,1980年11月出生,我校体育部教师、校龙舟队教练。曾为国家赛艇队队长,多次参加国内外各项赛事,曾在第十四届亚运会上夺得赛艇男子四人单桨以及八人单桨冠军。2011年至我校任教。在其带领下,我校龙舟队进步明显,在多项赛事中斩获荣誉。
融入生命的赛艇运动
我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曾是一名专业的赛艇运动员,拥有着12年的赛艇经验,曾先后获得过3次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1次城市运动会冠军、1次全运会冠军。在加入国家队后,也获得过2次亚运会冠军、世界杯第三名。作为前国家赛艇队队长,我可以很有信心的说国家队后来就一直稳定在世界前六的水平。
在退役之后,我所在的湖北省曾想请我回省队当教练,我婉言谢绝,转而做起了生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在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率先冲线,实现了中国赛艇队零的突破。那一刻,我难以抑制那种发自肺腑的激动之情。也就在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赛艇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难以磨灭。
2011年,我应邀来海大任教。我了解到,海大龙舟队建于1952年,当时业内成绩很好,有很大的社会反响,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被迫中断了,再也没抓起这项运动。2007年,学校重建龙舟队,可效果与成绩远不如从前。在考量了学校水上运动的历史以及龙舟队的潜力等情况之后,我选择来到海大任教。此时恰逢2012年百年校庆,不少老校友回到学校,纷纷提出要振兴我校水上运动。借着这样的背景和机遇,我们龙舟队迎来新的发展期。很幸运,我们赶上了这样的时机。
正是出于对赛艇这项水上运动的热爱,我重新选择了与赛艇相关的职业。就我个人的理解,我始终相信中国体育的未来在高校。现在许多运动员只有某项运动技能,不是知识型的体育人才,这就导致了退役之后或者成绩不理想的运动员,会迷失未来的方向。当今的体育,没有文化知识,无法达到更高的水平。许多欧美国家,他们体育项目的选拔如NBA、田径等都是在高校中进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也应当像国外学习,体教结合,这样才能把我国体育事业真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我始终觉得从长远来看,中国体育的未来在高校。于是我也身体力行,投身到这一事业中,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实践和验证这个观点。
学生称我是魔鬼教练
我从2012年开始担任龙舟队教练。严格来说与队员相处的日子并不算很长,但他们和我都保持着挺好的关系。刚接手龙舟队时,因为训练严格我被很多队员在背后称为“魔鬼教练”,一些队员也会在其他老师面前打我的小报告,说我如何如何“魔鬼”。但是与刚入队时单薄的身体相比,每一名龙舟队队员的身体状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得到了质的飞跃,慢慢地,大家也就理解了我的苦心。从他们成长的历程中,我更加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去做,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
2012年我正式接管龙舟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意识到当时龙舟队在训练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并不适合目前龙舟赛事发展的趋势。主要问题在于过多使用手臂力量的专项训练,而没有将身体力量运用进去。所以我决定首先纠正队员的划船姿势,注意肩背用力而不是躯干用力,因为过早地使用手臂会产生过多的乳酸,使力气耗尽。其次是增加训练量,作为运动员的长期经验以及对国内外优秀运动员训练情况的了解让我明白,长距离有氧训练必须达到全年75%才能使体能状态达到最佳。通过这两年不断地训练,近年来我校龙舟队成绩不断提升,斩获一项项赛事大奖,我作为龙舟队教练也感受到了无比的喜悦。
2013年,我开始为龙舟队备战2014中华龙舟赛的训练计划做各项准备。不断总结自身作为12年专业运动员的经验,学习吸取国外的训练方法,反复观摩、研究其他参赛队伍的比赛录像,详细了解对手情况,起草和不断完善训练计划,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2014年大年初六,距离中华龙舟大赛只有20余天,别人还在假期中阖家团圆,我和队员们提早返校。开始了真正的“魔鬼”训练。集训前夕,我对队员们开诚布公,提醒大家做好“脱三层皮”的心理准备。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集合点名,八点半开始上午二个半小时的训练,下午两点继续训练,晚上九点半休息。这份堪称军事化的训练菜单是我在春节期间精心研制准备的,每天8000米以上的长跑和力量专项训练都只是训练菜单的一部分。即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高强度的训练还是让队员普遍感到很难适应——第一天50人参加实训,45人练到腿部抽筋。
集训强度看似残酷,但决不是“空穴来风”。任何的训练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因为害怕或者保守不敢去做,就很难突破现状。只有把运动量和强度提高之后,再去打破身体所承受的平衡,进而持续地保持,稳步求破,适应之后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草根队伍”成了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
2014年3月,海南万宁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这是目前全国最规范、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龙舟赛事。我们这支无一名专业运动员、全部由普通大学生组成的“草根队伍”成了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斩获大学生男子组季军及团体第三。这是近年来我校在水上运动项目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这次的参赛队伍中,除了我校是普招生以外,其他参赛队伍都是由特招生组成的,不少队员都是有皮划艇和赛艇经历的专业运动员。面对强劲的对手与自身的弱势,我们队并不被任何队看好。从整个赛场来看,无论是从运动员的形态上,还是身高方面,我校普招的大学生都不如其他专业运动员来的出类拔萃。比赛后,我校龙舟队引起了不少对手的强烈关注,甚至认为我校队伍就是专业队。
龙舟队队员在为期20天的集训之下,意志品质与技术上的配合有了很大的进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有情况下,我校龙舟队具备了最科学的技术,达到了最好的状态。在我看来,小龙舟是十个人在划,大龙舟是二十个人在划。一个人强,并不代表这艘船能划得快,只有把十个人的力融合到一起,这条船才能划出高水平。与NBA一样,篮球的技术在于团队协作,龙舟赛也是如此,团队协作非常重要。
除了力量与技术的到位,心态也十分重要。我希望队员们能够放低姿态,未必要冲击什么远大的目标,与对手一拼强弱,更多的是去看其他队的比赛,吸取别人的划法以及战略安排。比赛前,我送给队员们十六个字:“以我为主、兼顾对手、顽强拼搏、夺取胜利”。其实这十六个字也是我的师傅曾经送给我的,它提醒队员们不要被对方乱了方寸,最重要的是平稳心态,做好自己的划法,心中不乱,全力以赴,稳中求胜。
季军,对于我们龙舟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不到20天的集训里,能让龙舟队水平得到提升并获得这个名次对于龙舟队以及我个人都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这次我们与第二名的差距仅仅只有0.3秒,在龙舟比赛中0.3秒可能只是一、两桨的差距。我相信,如果再有20天的训练,我们也许就能领先第二名0.3秒。在我看来,第三名从来都不是我们的终点,只要通过不断地科学地训练,就能使龙舟队能达到更高的水平、走的更远。
希望能够带领女队出战中华龙舟大赛
除此之外,我一直想要把龙舟队中比较特殊的女队抓起来。龙舟队的训练,一向都是非常辛苦的,对于有爱美之心的女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加入龙舟队就意味着风吹日晒,手臂粗壮、掌上老茧,女孩子们往往望而却步,甚至听到就避而远之。所以女队的招生方面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令人欣慰的是,再艰难我们还是组成了海大女子龙舟队,而且但凡自愿进入海大龙舟队的女生都是积极主动加入的,都能够吃苦耐劳并且非常热爱这个集体。所以,我也下决心要将女队带好。平常的训练中,我让女队与男队一起训练,只要是男生做的,女生也一样去做,只是重量减轻些。让男生“带”女生,让她们感受男队的频率。每节课都保持8-10圈的田径场长跑以及卧推、卧拉运动。虽然目前女队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我相信凭借女生天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只要坚持合理训练,弥补身体素质的欠缺,有朝一日,可能超越男队。我也更希望在下一届中华龙舟大赛中,能够带领女队出战。
谈到期望,对于队员们,我想说:在龙舟队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对每一位队员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这种难忘的磨练对大家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无论大家将来毕业后走到哪里,龙舟队的精神都将激励大家前进,同时,每一个龙舟队队员都要自觉肩负起传播龙舟的职责。对于我,我的目标是让普通大学生通过龙舟队的训练,达到国家级的高水平,能够让真正拥有知识的大学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去和国外的选手进行交流,让龙舟这项运动真正走出国门,让龙舟这个传统运动项目走向世界。我始终相信:不断挑战自我,一定会实现目标!
链接: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二:把食堂当作自己的家来管“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三:全心全意工作比拥有热情更合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四:科研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爱好、追求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五:目标:深潜1万米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六:人生第二个春天,阳光依然明媚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国贸专业新特色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八:人生犹如燃料电池,不断充能再释放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九: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实践深化于理论
“身边的模范”系列报道之十:我的科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