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梦想之路由此起航

——上海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侧记

发布日期:2015-12-24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239设置

(记者 吕宁)12月的上海临港新城,寒意料峭。而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的风雨操场内,2016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

招聘会下午举办,中午时分就有不少同学等候在会场外了。场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研究所等260多家用人单位早早入驻,各自架起宣传海报,罗列出招聘岗位、专业要求、薪资待遇等。

下午1时,招聘会正式开始,手持简历来到现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记者看到,会场气氛格外热烈,应聘的同学穿梭于各大招聘公司展位,自信地递上简历,积极与用人单位主管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一些非毕业班同学也来到招聘现场,提前感受求职氛围。

企业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密切的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和2015年已先后录用20余名优秀毕业生。该公司市场总监唐鹏告诉记者,公司董事长就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毕业生。

“这几年海大为公司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大多在水产养殖岗位和设计研究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把个人的闪光点变成了公司的闪光点。”唐鹏说,2014年起,公司还在海大设立了奖学金,希望帮助海大学子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等方面取得更多成绩。

当记者问及公司更青睐于怎样的毕业生时,唐鹏表示:“我们在专业方面并没有太多限制,毕竟很多工作灵活性强。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希望来应聘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个人定位,这样培养起来会比较有针对性。”

福建宏东远洋渔业公司副总经理陈有桔介绍说,前几年公司每年都招录了几名海大毕业生,今年准备增加到十几名。“我们将选择专业对口、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进入公司。前几年我们在海大招收的毕业生,如今在公司的毛里塔尼亚基地和其他岗位已成长为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随着业务的拓展,公司明年将会招收更多的海洋科学与技术、捕捞、渔业资源和食品专业的学生。”

学生 专业与兴趣兼顾

上海海大海洋技术专业毕业生李方洲,在招聘会上被浙江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录用。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出海工作,“因为我喜欢大海,喜欢海洋生物,希望能在大海上,用我所学,为我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小就喜欢水生生物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马帅说:“我大三时从学校参军入伍,两年的部队生活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格,锤炼了我迎接挑战的意志。退伍返校后,很多战友都选择了其他专业,但我还是选择了就读原专业,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所在。我应聘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单位,我期待找到一个能充分施展我优势的平台。”

招聘会现场,记者还遇到了一位身份特殊的人——陈绍坚。他既是水产养殖系的大三学生,也是自主创业的公司老总。

今年1月,陈绍坚与两名同学一起创办了上海松港水产品有限公司,专做高品质水产品。谈到来招聘会的目的,他意气风发地说:“我想先了解一下人员招聘的流程和市场状况,也想在这里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开创美好未来。”

学校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汪歙萍介绍说,2016年该校毕业生总数为411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917人,本、专科毕业生3194人,涉海专业毕业生1195人。当天,用人单位提供了6037个就业岗位,涉及水产、海洋等20多个领域。

汪歙萍说:“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工作,积极对接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致力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提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汪歙萍自豪地告诉记者,“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其中涉海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读研深造,出国留学占了较大比例,总体来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高,国家基层项目就业人数位列上海高校前茅。”

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办负责人仇永民说,近几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系列就业新举措,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出国留学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建设就业信息推送平台,使之成为集招聘信息、职业指导、就业管理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冠名班的方式,使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更加有针对性;与特色专业如水产、海洋等相结合,注重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提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实践,并以创业带动毕业生的就业。

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上海海洋大学招聘会的企业数量比去年增加了60余家,其中有50家近3年录用该校毕业生的企业再次来到学校招聘。当日的招聘会上,参会企业共收到求职简历4446份,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初步意向的有1502个。

看着一个个兴致勃勃、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生,汪歙萍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5年12月23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