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18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界“奥斯卡奖”专家:今年河蟹产量高 品质好 价格走低

发布日期:2017-11-15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86设置

 蟹王、蟹后惊艳亮相。记者 朱泉春 摄

(记者 符佳 通讯员 屈琳琳)昨天下午,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一届蟹文化节暨2017全国河蟹大赛在王宝和大酒店举行。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近70多家单位选送的1800余只“蟹将军”“蟹大咖”齐聚一堂,现场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奥斯卡奖”。最终,安徽国翔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雄蟹摘得蟹王称号,重达523.8克。荣膺蟹后的雌蟹则由进贤县军山湖幸福港汊鱼蟹养殖专业合作社选送,重达361克。

新晋蟹王蟹后

惊艳亮相

“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已举办7年,今年参赛单位与河蟹参赛数量均创新高。赛事以突出河蟹的整体实力和团体优势为主,参赛单位提供雌雄河蟹各14只参评。所有评比参数采用上海海洋大学开发的全国河蟹大赛评比软件系统,由计算机在综合参赛河蟹体重、壳长、肥满度和个体差异后打分,从高到低排序来确定金蟹奖。再在金蟹奖得主中,由专家根据色泽、气味、口感等性状评选出最佳口感奖。

历时一天的评选,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就是蟹王、蟹后现场“比拼体重”了。来自多家参赛单位的4只蟹王候选者和5只蟹后候选者在台上一字排开。这些入选公蟹的重量均在350克以上,母蟹均在300克以上,体量比市场上常见的河蟹大了很多。经过现场一一称重,新晋蟹王、蟹后出炉。

今年是品蟹之年

产量高 品质好 价格低

河蟹年年有,大小年品质各不同。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表示,今年是吃蟹一族能大饱口福的年份。

王成辉说,虽然今年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池塘养殖面积的扩大,全国整体养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水草养护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今年的河蟹总产量仍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全国产量将超过80万吨,比去年上涨两成。

除产量走高外,今年河蟹的整体规格也大于去年。评审专家表示,今年河蟹的口感和品质整体得到了提升,规格大、品质优。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大的利好消息是:今年的河蟹销售价格远低于去年。

此外,记者获悉,全国各地已形成各具地方特色和水域特点的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构建了“水下森林”和“水底草原”,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水源,河蟹已处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最高端。

上海本土大闸蟹走俏

想吃“大长腿”要赶早

目前,全国除了西藏和海南没有养殖,河蟹在其他省市区均已“安家”。上海本土养殖河蟹的品质如何?参评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王春表示:上海本土养殖的河蟹已从以前的“追赶”,到完成“并跑”和“超越”,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黄浦江大闸蟹、崇明清水大闸蟹、光明集团清水蟹、宝山湖大闸蟹等多个品牌均已在市场上打响。

有意思的是,此次亮相大赛的上海河蟹个个都是“大长腿”。专家介绍,这是因为上海本地产河蟹采用良种的比例高,其外形的美观度和整齐度较其它河蟹更高。但上海河蟹养殖面积只有1.4万亩,产量1500吨,因此产量有限,品质好,属于市场上的香饽饽,通常是按只卖:1只蟹的均价在60元左右,高于外地的1斤蟹价格,一般10月上市,11月就销售完毕。市民想品味上海本地蟹需赶早。

(来源:《浦东时报》,2017年11月15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