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泳均)昨天是国家扶贫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翻开临港与贫困地区的故事册,感受扶贫项目的温暖。海洋大学师生传授西藏亚东县牧民如何科学养殖鲑鱼,帮助了南部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泳均
海洋大学师生授牧民以渔,高山上养殖出了鲑鱼。四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上海海洋大学的师生科技服务团队奔赴西藏亚东,针对鲑鱼人工养殖的瓶颈,先后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讲师、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前往亚东。今年10月,这个“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刚到西藏亚东的师生团队感到的第一个不适应就是高原缺氧,身体反应强烈。紧接着,摆在项目成员面前的是一切为零的挑战:零设施、零技术、零人才、零参与度。当地没有鲑鱼产业的任何基础设施,也很难在商店里买到养鱼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海洋大学的师生每年自己从上海带着渔网和人工授精的平衡液,通过飞机托运过去。
亚东以畜牧业为主,项目领头人王成辉教授回忆道:“很多人没有见过鱼,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初期,亚东牧民对发展亚东鲑鱼产业处于观望状态,参与性不强。“鱼类对当地很多藏民而言很神秘。”如何获得牧民对鲑鱼养殖脱贫项目的信任?“把藏民的渔场当作自己的渔场。”王成辉教授带领着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当地牧民,增强他们对鱼类的了解,让牧民得到实际收获。为了培养藏民对养鱼的信心,海洋师生免费给藏民鱼、鱼饵和饲料。
在西藏亚东鲑鱼繁育的第一个春节,王成辉教授放弃了陪伴家人,留在了当地的养殖场。通过反复地观察,团队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就是看鱼怎么去活动和跳动,来判断它最佳的产卵时间。在新年之际,气温低于零下20℃,在只有0.2℃的水温中,不断试验和研究,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比的“受精液”配方,掌握了鱼卵发育的适宜温度。海洋大学师生的付出也感动了当地居民。
四年内,海洋大学派出的团队带领亚东建设队伍,建成了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养殖池总面积约27391平方米,组建了4个亚东鲑鱼产业合作社。王成辉教授带领的团队培养了亚东县鲑鱼养殖的技术队伍,实现了当地藏民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来源:青年报,2019年10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10/18/content_955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