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七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再过1年多,2020年,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
在扶贫工作上,咱们教育系统也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下面是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扫描,跟教育小微一起去看看。
上海海洋大学:一条鱼带动三乡镇脱贫
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亚东县实现脱贫摘帽。两年前,上海海洋大学和亚东县签署合作协议,着力加快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针对亚东县亚东鲑鱼人工繁育技术缺乏和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的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学校组建了“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开展了亚东鲑鱼的人工规模化繁育的科技服务与相关理论、技术培训,成功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在全国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锻造脱贫致富“金钥匙”
在聚焦脱贫攻坚、深化帮扶工作中,青岛农业大学始终突出凝聚、激活学校专家学者这一关键力量,大力激发学校各学科人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激情与热情。学校设立11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鼓励专家教授上培训讲堂,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一大批专家长期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自觉把科研攻关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不仅立足于为一村一地“开方子”“治穷病”,更着眼于探索建立长期有效、普遍适用的脱贫“大药方”,走出了一条又一条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脱贫新路子。不仅成功拔掉了一个又一个“穷根子”,还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贵州大学:“小核桃”成为“大产业”
赫章县是贵州大学助力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国家级贫困县,亦是我国西南云贵川地区泡核桃的分布中心。由于缺乏核桃主导品种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了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2006年开始,贵州大学针对赫章县核桃产业扶贫的重大需求,通过校内遴选科技特派员,组建核桃种植技术团队,推动赫章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与加工技术发展,助推赫章县“小核桃”成为“大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贵州大学在全省核桃主产区推广“专家小院”模式,构建扶贫联盟,助推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打造贵州脱贫和巩固脱贫效果的重要产业。
(来源:微言教育,2019年10月17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C4Sbt06v9wavLeyGAlB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