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贲秀林、戴军)近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洋集团基地养殖中心,发现养殖工人由穿套鞋工作变成穿皮鞋工作,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养殖基地负责人焦冬祥介绍说,“以前养殖人员必须在现场采集水质,检测水质指标,完全依赖人工经验。现在,水质采集设备可以自动检测pH、水温、氨氮以及溶解氧,大大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
记者看到,养殖人员可以通过电脑后台远程监测现场,24小时监控整个养殖水面,通过水下可视系统观测鱼类摄食活动和饲料利用情况。生产运营负责人还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推送自主任务,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及时高效。
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移动投喂机自动投放,开启增氧机,使饲料浪费减少,鱼药用量更科学。
对于这些转变,焦冬祥把它归功于智能化的应用。在他看来,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和“管”有机贯通,实现水产品养殖过程精细管理、质量安全和溯源全程信息化,合理地利用渔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近年来,中洋集团将生态化、数字化全面落实到渔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生态化、智能化渔业为主导发展方向,覆盖科技研发、遗传育种、工业化养殖、营养饲料、产品加工、销售物流、市场、渔业观光旅游等全产业链。
“例如在遗传育种上,通过大数据建立养殖品种群体选育、家系选育、基因选育体系,从亲本来源、种群结构、雌雄性别比例、子代间隔控制、主动与被动淘汰、分级管理、遗传变异监测等保证品种种质纯正、优选优育、以及种业物种安全。”焦冬祥说。
据了解,中洋集团早在2011年起就开始研究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项目。2013年,该集团与国内渔业领域信息化权威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全面合作,开展了“基于信息化的水产品经营技术、软件系统、管理装备”研究,先后开展投饵、增氧、水质控制的集成研究,养殖环境监测、品质管理、专家模型、分析模型;基于信息化的设施水产装备的研发,建立水产品生产、物流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互联网+”下的生鲜水产品市场经营的协同商务系统,配合新建水产食品加工中心、销售物流中心等一大批渔业加工和经营设施。
截至2018年,中洋集团已建设有3套水质在线检测系统、1套养殖溯源系统、1套加工产品公众溯源系统、1套加工环境监控系统、1套区域环境监控系统、1套协同营销系统、1个APP营销平台、1个一体化渔业管理系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来源:农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s://www.spaqyq.com//info/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