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立刚)“我们团队目前在淡水珍珠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领域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的前列,主要是我们一直坚持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着眼于淡水珍珠行业从高产出走向生态高质量发展,我们很欣慰。”站在安徽宣城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白志毅教授看着秋阳下熠熠生辉的养殖水面由衷感慨。
养了两年的“申紫1号”三角帆蚌
白志毅教授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淡水珍珠贝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2019年荣获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他完全有资格欣慰。别的不说,过去的二十多年,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先后获得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康乐蚌”新品种和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目前淡水珍珠养殖的新品种也只有这2个,不能不说是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典范。
安徽宣城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
新品种成就淡水珍珠行业高质量发展
王正是金华里浦人,24岁退伍后就没离开过珍珠养殖行业,过去的二十年,他亲身经历了珍珠行业的大起大落。前十年,珍珠养殖户们一个个都富了起来,后十年,不少传统养殖户过上了“如丧家之犬”的日子,养殖风险大不说,因为环保问题处处被赶。特别是最近两年,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淡水珍珠行业可谓雪上加霜,整体行情下降了三到四成。
“我们因为常年跟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保持紧密合作,拥有人无我有的新品种,效益好。”王正说。
珍珠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记者完全能够理解王正等珍珠养殖户们受到各地排挤、驱赶时的心情,当然,更为王正走上生态绿色高品质发展道路而高兴,只有每个养殖户都理解了“一颗珠和一斤珠的关系”,中国的淡水珍珠行业才能开辟出新天地。王正效益好,得益于最早享受到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新品种成果。
“康乐蚌”是团队科技服务行业出效益的第一个里程碑,康乐蚌产珠量和平均粒径增大20%以上,有效推动了我国优质大型淡水珍珠养殖生产。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最大特点是贝壳珍珠质深紫色,紫色个体比例达95%以上,所育紫色珍珠比例提高40%以上,团队创新了彩色珍珠的培育方法,实现了稀有紫色珍珠的规模化生产,2018年和2019年合计繁殖新品种小蚌8000万,养殖效益提升50%以上。
“我们正密切配合海洋大学团队研发更好的品种,生态绿色高品质发展一定是依靠科技依靠新品种推动的,这是珍珠养殖户们这二十年经验教训得来的真知灼见。”王正说。
农业科研成果根在大地
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长江南漪湖水系基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新和规模化制种基地”。除了课题负责人白志毅教授,还有十多位课题骨干,基地负责人王正是唯一一位“农民”课题骨干,作为金华市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他主要负责珍珠贝优质种质规模化制种和养殖示范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
政企研合作早已被公认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模式,因此,养殖企业加盟合作项目司空见惯,可是,养殖场负责人加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并承担优质种质规模化制种和养殖示范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却不多见。
珍珠养殖可以说是所有养殖品类中最复杂的,过去二十年,团队先后获得2个新品种,并引领行业的发展,养殖户的贡献不可小觑。白志毅教授告诉记者,农业科研成果根在大地,只有和那些既重视行业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养殖户密切合作,才能实现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理想。
没错,大学不缺科研力量,而养殖户的技术来自实践,只有双方紧密合作,小池塘里的珍珠养殖新成果才能符合大池塘的养殖实际,探索出千斤鱼捌佰蚌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既净化了水,又提高了水面产出效率。
记者发现,团队的农业科研成果根在大地的理念已经传承了下去。
在毕桥镇南漪湖淡水珍珠养殖场记者偶遇了温鹏超,小温是白教授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秋季入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贝类遗传育种与种苗工程。小温在研究生面试期间受到白老师的启发,2018年7月初就自觉来到该基地,向师傅们学习如何育苗、插片,检验选育和插片效果。陆陆续续到基地好多次了,每次来都待上至少三四天。
“跟工人师傅在一起,能很快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到的都是真把式,这样的经历太宝贵了。” 温鹏超说。
厚积薄发正当时
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成立于1998年,一直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团队除与浙星珍珠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外,还先后与江苏吴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浙江诸暨王家井珍珠养殖场、浙江七大洲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武义伟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江西万年凤珠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一起培育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团队先后制订《三角帆蚌》国家种质标准、成功培育出“康乐蚌”和“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与养殖关键技术”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编写专著《淡水珍珠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团队的成果和成长有目共睹,但是,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团队没有丝毫松懈,不仅专注于特色新品种的培育,还肩负起更大的历史使命。
2018年1月,中国渔业协会主持召开“中国珍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后,协会委托上海海洋大学淡水珍珠养殖团队编制《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制订《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协会提出一年内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也是对团队过去二十年积累的挑战,现在看来,白志毅等团队青年学术骨干经受住了考验。”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回忆起《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出炉的过程,表示满意。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团队接受任务后,团队老师分赴浙江、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5个淡水珍珠主产省区17个县市开展调研,几移其稿形成《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张国范首席专家、中国渔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王德芬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要养殖贝类种质创制与规模化制种》项目负责人柯才焕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2019年3月《中国水产》全文刊出,成为地方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团队为主制订的《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也于今年9月发布。“如果团队不是从一开始就注重育人,人才不是长期深入基层,是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李家乐说。
没错,不注重育人,育成的人才不深入基层,谈什么成果,又拿什么实现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理想?
(来源:农民日报,2019年11月8日)
原文链接:http://fx.farmer.com.cn/share/news/detail_index.html?contentType=5&contentId=1535&cId=0&we-media=1&fromFlag=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