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报:百条“四鳃鲈”游归故里

发布日期:2009-11-1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125设置

(记者:唐卉庆)日前,绝迹沪上二十多年的松江鲈鱼重现故里。由市农委资助的“松江鲈鱼人工养殖与病害控制技术应用”项目取得突破,首批近百条松江鲈鱼“游”出上海海洋大学实验室,“试水”松江水产良种场,目前生长状况一切良好。

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的松江鲈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分布于我国东海沿岸9个省市自治区,但史书记载以松江秀野桥下所产最负盛名,因而得名“松江鲈鱼”。因其成鱼鳃部有桔红色鳃膜,看上去像长了四个鳃,故松江民间称其“四鳃鲈”。松江鲈鱼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后来由于水体污染、河道变化等因素,松江鲈鱼在上海绝迹近20年,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据了解,从2005年起,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成立松江鲈鱼课题组,开始研究松江鲈鱼的人工培育。研究人员在浙江找到了与松江鲈鱼种群相同的鱼种,带回实验室人工培育,并与松江水产良种场约定合作,培育成功后让松江鲈鱼回故乡放养。

日前,首批近百条松江鲈鱼终于迁入松江水产良种场渔塘内生长。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已经差不多一岁大了,身长只有10公分左右,体重约在20到25克。由于自然水环境中水质较难控制,而且松江鲈鱼具有生长期在淡水、繁育期在咸水的特殊习性,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需求也不同,已经回到家乡的“四腮鲈”仍面临着水质和饵料等方面的考验。课题组与水产场正在不断调试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测试人造生态环境、检验水质标准和饵料供应,模拟其生存环境。

记者自松江水产良种场获悉,课题组将继续在场内开展松江鲈鱼的人工繁殖、鱼苗培育、商品鱼集约化养殖等一系列技术研究,为实现其产业化生产作技术准备,并计划于6月初再次投放万余条松江鲈鱼夏花鱼种,尝试规模化商品鱼养殖技术应用。


(来源:《松江报》 2009年11月19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