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时报:龙舟上的热血青春

发布日期:2017-08-07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278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的故事

队员团结一致,劈波斩浪。

登上龙舟,巾帼不让须眉。

放下龙舟桨,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大学生。□本版图片由上海海洋大学提供

(记者 蔡丽萍)由上海海洋大学学生组成的龙舟队,何以在全运会的大舞台上,斩获3枚奖牌?校方引入专业的训练理念与方式,不仅锻炼出一支劲旅,也是在塑造海洋体育文化。

一银、两铜,在湖南常德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中,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代表上海出战,首次参赛即获得3枚奖牌。

一群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学生,为何能在全运会的舞台上一鸣惊人?

因为热爱,平凡也能变神奇。海洋大学的莘莘学子,正在用热血青春诠释新时代的团队精神。

夺下3块全运会奖牌

“这段时间大家在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些普通学生真的不容易,面对的大多是专业运动员,没想到他们最后能拿到3块奖牌。”

1、2!嘿!1、2!嘿!……7月16日下午4点50分,全运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男子12人200米直道决赛即将开始,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男队队长魏志博带领队员,一遍遍重复着加油的口号。

在当天上午的预赛中,男队以小组第一的成绩闯入强手如林的决赛,将与包含广东、福建、吉林等传统强队在内的5支队伍同台角逐。每一个队员都明白,在即将开始的比赛中,唯有拼尽全力,才能抓住机会。

因此,魏志博与队友的呐喊,既是在给自己加油打气,也是希望拿出气势“镇”一下对手。

决赛准时开始,6条“龙”安静地等候在起点线后,队员们屏息等待着。随着发令枪响,“群龙”齐刷刷冲了出去,像离弦之箭,直指200米外的终点。

最终,上海队与吉林队几乎同时完成比赛,裁判组回看实时录像,判定吉林队以49.875秒夺得该项目金牌,而上海队仅以0.03秒之差惜居亚军。

这个夏天,魏志博与队友收获颇丰,除了这枚银牌外,他们还带回了男子12人龙舟500米铜牌、男子12人龙舟100米铜牌。他的女队友们也取得了女子12人龙舟100米第六、女子12人龙舟500米第六的好成绩。

今年全运会首设群众比赛项目,旨在让更多“草根选手”和民间高手也能在全运会赛场上展现风采,龙舟就是其中之一。校园龙舟队为何能代表上海参赛?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上运动项目总教练迟焕祺看来,这是实力换来的认可。

近年来,海洋大学龙舟队逐渐崭露头角,蝉联多年市级比赛的冠军,学校还连续多年单独组队参加国内龙舟顶级赛事——中华龙舟大赛,海洋大学龙舟队稳居前三,也是上海唯一获得过此项赛事冠军的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成长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强队。

从全运会预赛开始,海洋大学龙舟队就一路过关斩将,6月2日至5日在广东举行的男子预赛中,他们在29支队伍中抢到了10个决赛名额之一。“预选赛的竞争程度其实比决赛更激烈,更残酷,预选赛是积分制,每个项目都要抢积分。”迟焕祺说。

全运会龙舟项目比赛,分为22人龙舟、12人龙舟两个项目,俗称“大龙”“小龙”,各下设500米、200米、100米三个直道赛,男女队所设项目相同。迟焕祺介绍说:“两者节奏、频率不同,‘小龙’要求个体能力强,‘大龙’在此基础上要更注重整体的配合性。”此次参赛,龙舟队希望在“小龙”上有所突破。

虽然最终没能拿下金牌,但在迟焕祺看来,这次比赛展现了龙舟队的无限潜力。“广东队都是职业运动员,而我们的学生训练时间最长也才两年多。这次决赛原本定在8月,后来突然提前到7月中旬,打乱了我们的训练安排。”迟焕祺觉得,如果备战期能再长一点,通过正确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成绩可能会更好。

7月18日,结束了所有赛程,龙舟队回到上海,也暂时回归平静的生活。迟焕祺说,突然觉得心里有点空。“这段时间大家在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学生们真的不容易……”

热血青春令人感慨

体育竞技项目掺不了假,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我想即使大学毕业了,还是会怀念这段时光的。”魏志博说。

突破的背后,是上海海洋大学全体龙舟队员的努力。龙舟队里每年维持着大约100多人,全部是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他们在加入社团之前,没有人接受过专业训练,对龙舟也几乎一无所知。

在这些普通学生眼里,迟焕祺堪称“魔鬼教练”。对于这个称号,迟焕祺并不避讳,他承认自己确实有着严厉的一面。

进入学校任教前,迟焕祺曾是效力于国家队的赛艇运动员,曾获全运会、亚运会等多项赛事的冠军。他常对学生说,队里不需要天才,需要的是勤奋的人,意志力坚强的人,“我曾是一名运动员,知道在体育项目上掺不了假,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

在迟焕祺自己的训练计划中,全年以有氧训练为主,即长距离的耐力划,一周保证4次正常训练,每节训练课的跑量在20公里上下。而在每次参赛前,他还会加入无氧训练,即短距离的速度训练,强度上接近比赛,但时间相对比赛更长。

就拿这次全运会来说,龙舟队在预选赛前就启动了强化训练。早上5点起床,训练到7点半;下午4点半开始训练,直到晚上6点;晚上7点半下课后,继续训练到10点……在保证队员正常上课的同时,龙舟队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开展训练。在顺利闯入决赛后,龙舟队还前往东方绿舟水上运动中心,进行了更严格的封闭训练。

6月29日,龙舟队提前半个月出发,前往决赛场地——湖南常德柳叶湖,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水域。抵达目的地后,50多名男、女队队员立即进入“实战”训练。那几天,当地由于多雨导致水位高涨,但迟焕祺并没有暂停训练。女队队员李君回忆说:“那些天风大浪大,迟教练就是要磨练我们的意志。”

结合预选赛时发现的问题,迟焕祺在训练中模拟比赛的赛道距离、比赛强度,在发挥专业性的同时,也不改“魔鬼教练”本色。李君还记得,在一次训练中,迟焕祺要求队员围绕面积达21.8平方公里的柳叶湖环湖变速划,大家连续划了1个小时40分钟,最后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不过,即使熬过了“魔鬼训练”,参加全运会正式比赛的名额有限,社团里100多名学生之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魏志博说,每次参赛前,大家都要进行个人桨位赛,依据排名进入比赛梯队。“良好的团队精神,使排名靠后的学生也不会气馁,而是想着如何奋进。”

经过3年的锻炼,身高近一米八的魏志博现在拥有一身黝黑皮肤与结实的肌肉,他将自己从120斤的“瘦弱型”,练成了140斤的“肌肉男”。今年9月他即将进入大四,按照惯例,将从龙舟队“退役”。“我还记得刚进龙舟队没几天,教练要求做俯卧撑,连续做了几十个后胳膊都抬不起来。即使大学毕业了,我还是会怀念这段时光。”魏志博说。

李君也即将进入大三,她还记得自己入学时,龙舟社在海星广场招新,男生光着膀子排队做俯卧撑,十分夺人眼球,他们还把龙舟与夺得的奖牌带到现场,她立刻就对龙舟产生了兴趣。

入队之前很多学姐都说苦,可是李君不觉得,她说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龙舟精神团结人心

“如果你放一浆,别人就要多一桨,龙舟带给我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

海洋大学与水上运动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它还叫上海市水产学院,主要涉及划船类、游泳类项目。第一届全运会时,海洋大学就有学生参加了赛艇、水球等比赛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张发强,国家赛艇队教练陈士麟等均为校友。

2012百年校庆之际,学校明确提出“发展水上运动,振兴海洋文化”的目标,重点发展以游泳、赛艇、龙舟等项目为主干的水上运动,进而加强海洋体育文化的教育,提高海洋人才的涉海技能。

也是从那年开始,学校投入了千万元资金用于发展水上项目,现设有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水上运动体能训练实验室,大型龙舟桨、赛艇桨专用荡桨池。学校还开发了训练水域,划一圈有8公里。

为了提升水上运动项目的水平,学校还特别引进迟焕祺、孙健两名高水平国家运动员,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思路,把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先进训练理念、方法带到了学校。

为何龙舟项目特别出彩?学校体育部主任孔庆涛介绍说,其实学校一开始决定复建赛艇队,也进行了一些训练。“但我们发现,赛艇对训练的要求很高,而龙舟对训练场地、人员的要求相对更加合适,同时龙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讲究团队精神,更容易唤起学子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在龙舟队成立之后,这一项目在学校逐渐兴盛起来。”

许多队员觉得,龙舟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还告诉了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李君说,每次出去比赛大家都非常团结,在船上会互相加油打气,那种氛围让自己很兴奋,不敢有一丝懈怠。“如果你放一浆,别人就要多一桨,龙舟带给我的是一种坚持,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统一行动、绝对服从”是龙舟队的队训,指引着队员们前进。魏志博说,龙舟讲究的是团队精神,人和人之间必定会有矛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只会更融合。

孔庆涛说,龙舟项目其实是对学校原有项目的继承和发扬,学校归根到底要做的是海洋特色运动育人,为海洋人才强健体魄、掌握涉海技能。因此,海洋大学不仅有龙舟队,还有游泳、水球、赛艇、田径等其他社团。“我们希望打造面向全体学生,能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

(来源:《浦东时报》,2017年8月3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