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之十五(许巍):坚持内涵建设,将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联合培养

发布日期:2017-09-18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13设置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和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明确: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认为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研究生联合培养就是要调动学院、联合培养单位以及导师们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软(导师等)、硬(实验室等)环境,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我校研究生教育从1983年的首届3名研究生入学,到2017年当年招收1025名研究生,34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了340倍。期间,学校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1997年挂牌成立联合研究生部,正式开启了学校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年的联合培养工作的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成功之路,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制度,创造和改善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条件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熟经验。在联合培养单位数量、兼职导师和招生规模上都取得快速增长。(1)学校已拥有中国水产科研究院在内的20多所联合培养单位;(2)学校已遴选联合培养单位兼职导师600多名;仅2017年,联合培养单位就招收研究生277名,占全校研究生招生数的27%。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是我校研究生培养一个显著的特色,但从联合培养的定义出发,目前学校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实际上有两类,一种是国内校际(所、企业)合作,另一类是国际校际合作,两种合作均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只是因为后者的规模(出国留学、交流和招收留学生)所在比例不大,学院及导师通常会更注重前者。如今,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坚持内涵建设,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内涵,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中来,内外兼修,特别是要建立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机制,在坚持和借鉴既有国内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和经验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理念树立、平台建设等管理上深化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工作。

树立导师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国际化教育的理念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仅仅是导师和研究生单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让导师和研究生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熟悉国际规则,从而能带动或促进导师间、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培养方法的国际化等。

对于我校而言,海洋大学的导师要有“海大格局”,开放包容,要认识到国内外联合培养单位与学校合作不是“抢生源、争学生”,更多的是合作共赢、协同发展;要认识到联合培养对于研究生、学院、学校学科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贡献度和重要性;要愿意把自己的学生送出去,同时也乐意接收国外的研究生来跟着自己学习,联合培养。

建立多渠道的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

虽然邀请一些国外专家来学校开设学术前沿讲座或让导师外出学习国际化先进理念可以给研究生带来新的国际视野,但是真正能够使研究生融入国际化的,还是通过国内外合作平台和项目的建立,让研究生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目前学校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历教育形式的合作办学,如与东京海洋大学、阿尔加维大学的合作,“亚洲校园”计划的DDP(双学位项目),学生毕业后分别获得中外双方学校颁发的文凭;另一种是非学历教育形式的合作办学,如亚洲校园的IJP(短期交流、联合教育项目),中日韩间的各类暑期学校等中外学校间互签协议的交换生等。今后要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与已签署合作关系单位在重大科研项目、师资培养、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扩大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引入外国留学生参与国内课题组增添课题组的国际化氛围,开拓本校研究生的全球化视野。

提升本校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水平

外争资源、内增功力,要想争取更多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资源,首要是要让自己有吸引力,要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要促进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国际化。提到课程的国际化,通常都是倡导双语教学,但比授课语言更重要的是授课内容的国际化,否则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授课内容国际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比如引用或翻译原版教材开设研究生课程,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同时,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从而也反过来促进导师授课内容的国际化,带动学校课程授课水平的提高。

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在20多年的国内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中,学校虽已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过程中,部分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存在执行不到位或缺少约束的现象。今后要(1)建立明确的制度机制,确保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高质量开展,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今年下半年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培养单位签订新一轮的联合培养协议;对于和国外联合培养的本校研究生,也有新的协议条款和约束规定,如新修订《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中规定学校选派出国(境)交流1年(含)以上者应办理休学手续等。(2)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化联合培养的发展。在制定研究生各项培养机制时,要对承担研究生课程、参加国际研究生交流授课、支持本人所指导研究生参与国际化交流的导师等出台激励政策,在招生计划、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选派等方面予以奖励,引导和鼓励更多优秀的导师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培养工作中,使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高效快速发展。(3)国际合作交流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研究生院要协调分工,明确各自职责,为研究生的国际联合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目前,学校正处在水产一流学科建设关键时期,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均离不开研究生教育,同时,2017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也经历“两考并一考”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更应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要依托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拓宽研究生的培养渠道和规模,把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到各学院、联合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让每位导师都能成为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的支持者、参与者,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有效实现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特色化和信息化的大融合。

链接:

学思践悟之十四(陈廷贵):经济管理学科特色化建设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三(李辉华):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工作

学思践悟之十二(王曜):初心如磐不放松 立德树人谋发展

学思践悟之十一(江菊美):关于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十(王凤林):对我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九(金银哲):与时俱进 勇往直前

学思践悟之八(黄永莲):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七(宋益善):十三五期间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六(孙红刚):欲成才,德为先,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

学思践悟之五(郑宇钧):聚焦专任教师协同育人 完善深化课程导师制度

学思践悟之四(孔庆涛):对我校体育部发展定位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三(龚小萍):内部审计服务学校发展的思考

学思践悟之二(张宇峰):因时而新,激发网络思政活力,推动特色易班建设

学思践悟之一(周永模):“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外语学科发展思考


(撰稿:许巍)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