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鲑鱼畅游亚东河 蟹宝落户黄土坡 上海海洋大学输出科研力量助力西部产业脱贫

发布日期:2018-04-1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670设置

王成辉在挑选鱼卵 上海海洋大学 供图  

(郜阳)环山苍翠,流水潺潺,在西藏亚东河谷边的鱼池里,产完卵的上万条鲑鱼静静游弋着;而在陕西省延安市的黄土坡上,来自上海的“蟹宝宝”们在陕北小县城落了户。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多个团队来到我国西部,指导当地居民依靠水产养殖脱贫致富。

青山绿水鲑鱼肥

去年10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正式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领衔的“亚东鲑鱼产业基地”功不可没。2015年4月,受亚东县之邀,上海海洋大学派出专家团队,助其突破亚东鲑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瓶颈,王成辉榜上有名。“当时有两个担忧,首先是对这种高原冷水鱼不熟悉;其次是怕高原反应。”王成辉告诉记者。

与常见冷水鱼显著不同,亚东鲑发情期短,一年仅有7至10天;怀卵量少,一条2000克重的母鱼,平均仅有3800粒左右的卵子,而常见鱼类的怀卵量有100万粒左右。另外,亚东鲑鱼孵化期长,一般冷水鱼的孵化期不超过一个月,而亚东鲑鱼的孵化期却长达110天,是一般冷水鱼的三倍以上。亚东鲑鱼卵出膜以后,还要等上30天后才能游动。这对人工繁育提出了高要求。

经验是靠摸索一点点得来的。从初到亚东对鲑鱼不甚了解,到今年能精确推测鲑鱼的“预产期”,每一处进步都凝聚着王成辉团队无数次的实践探索。受精成功率达90%以上、每条鱼种能产卵约1万粒、孵化成活率约60%……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从2015年4月26日第一次前往亚东至今,王成辉已经往返上海西藏两地间18次。“一有问题就得去现场看,以前没有直达日喀则的飞机,得坐两天的火车,再换乘5个小时的大巴,交通很不便捷。”王成辉告诉记者。最难熬的莫过去年春节前,当时技术难关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技术人员也没到位,王成辉只能和其他教授、研究生一起上阵挤鱼卵,“手掌冻得成猪肝色!一天下来,肩膀几乎抬不起来。”

在没有养殖亚东鲑鱼之前,当地人都以打工或上山采药为经济来源,现在有了鲑鱼养殖合作社,都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有了保障。

到2019年,亚东鲑鱼产业基地预计可以出产亚东鲑鱼168吨,可实现产值逾5000万元。一年的纯利润可以达到100万元,合作社的老百姓每户可以分到1至2万元的红利。

黄土高坡蟹宝壮

在引进大闸蟹之前,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的百姓靠种植玉米、养鸡鸭为生,不仅致富无门,连脱贫也是老大难。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正在研究把大闸蟹引入内陆的课题,恰巧遇上积极寻求旅游突破发展的黄龙县县委书记任高飞,双方一拍即合。当年,经过专家教授的实地考察,黄龙依靠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了“蟹宝宝”的新家。

“蟹宝宝”刚来黄龙,“监护人”的落实便是第一个难题。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对养蟹充满了好奇,又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但随着当地政府投资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供饲料,联系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前来指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心动。2014年中秋节前,大闸蟹试养喜获成功。黄龙百姓这下安了心,不少人成了大闸蟹养殖户。

“我们在黄龙指导养殖的大闸蟹,品质好。它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较高,增加了它的可食性,味道更甘甜。”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告诉记者。如今的黄龙县大闸蟹,已远近闻名,个个青壳白肚,黄毛金爪,个大肉鲜。陕北高原上的人们,不仅吃上了自家门口的大闸蟹,还借着大闸蟹一举脱贫。据成永旭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大闸蟹的发展,黄龙大闸蟹已经注册了品牌,还凭借养殖大闸蟹走上了一条特色养殖促旅游、特色养殖助力脱贫的道路。“大闸蟹在陕西很受欢迎,在我们指导下的养殖户,一亩纯收入5000元还是很轻松的。”

(来源:《新民晚报》,2018年4月10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