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东海龙王是海神,你可知道江南的海神至少有60多位?

发布日期:2019-08-14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443设置

(作者:滕新贤)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产生了对于海洋的幻想和崇拜,并由此创造出了庞大的海洋神系。在中国历史上,以海神身份出现过的神祇多达数百位。其中地位最正统的海神莫过于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得到了历代官方祭祀和封诰的四大海神,即南海之神祝融,东海之神句芒,北海之神玄冥,西海之神蓐收。而说到封诰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海神,则当数宋代时出现的女性海神妈祖。在封建时代,各地神灵信仰体系中虽然不乏地方性神灵,但其影响力通常会远远小于那些被官方给予最高级别肯定并大加尊崇的神灵。然而在江南地区,无论是四大海神,还是清代被封至“天后”的妈祖,其影响力都与帝王们所赐予的封号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广受江南沿海地区人民尊崇的海神不是那些被统治者们屡次封诰的海洋大神,而是众多声名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地方性海洋神祇,以及佛教、道教、天主教中的某些宗教神祇。

就地区性海洋神系的复杂程度来说,国内几乎没有哪个区域能够与江南地区相比。据笔者对常熟、上海、杭州、宁波等15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仅唐宋以来的海神就有60多位。海神数量如此之多,一方面与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吴越巫风文化的影响。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鱼盐之利和航海贸易在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这里的渔民和海商们承受着内陆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对航海者们来说,几乎每一次出海都要承受着葬身海底的风险。在科技尚不十分发达的古代,面对各种频发的海洋灾难,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由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海神信仰。此外,江南地多水泽,蛇虫孳生,河湖动辄泛滥,海潮屡次侵袭。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深感祸福无常,因而自古巫风盛行,祭祀鬼神的活动繁多。受此影响,海神的数量也比其他地区多了很多。

江南一带的海神类型多样,不仅有海洋水体神,更有航海保护神,海洋漕运神(元代的漕运为海运),潮神,渔业神,盐业神等。这些海洋神祇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官方认定的海洋主神,如东海之神,东海龙王(清雍正二年以后)等。这类海神的地位非常尊贵。如东海之神,早在唐天宝十年就被唐玄宗封为“广德王”。宋代时,仁宗又将其封为“渊圣广德王”。而到了元代,东海之神的封号从“广德灵会王”直升至“东海助顺孚圣德威济王”,封号字数多达10字,足见其地位之高。二是人鬼海神。所谓人鬼神,即一些深受百姓喜爱的人物在去世后被人们尊为神灵。在江南地区的海洋神系中,这一类海神的数量最多。如,广为人知的潮神伍子胥本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后被国君夫差逼令自杀并被抛尸江上。百姓怜之,尊其为神。另如温州永嘉的航海保护神太尉郑侯,相传是南宋时滨海而居的人,经常借假寐之际拯救倾覆的船只,后因保护商船免受海盗袭击而死。乡人感其恩德,奉其为神。还有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开凿大运河造福江南的隋炀帝,其灵魂也被舟山人民尊为航海保护神。三是本地化的外来海神。这类海神以来自福建的地方性海神居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女性海神妈祖。妈祖本是福建莆田一带的地方性海神。北宋时期,闽籍游宦和海商们将妈祖信仰传入了浙江嘉兴、宁波等地。其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妈祖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信众范围扩大至今上海、苏州等地,成为江南部分地区较有影响的海神。四是全能型宗教神祇。如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的冲应真人、天主教的天主等。从宗教角度来说,他们并不是海神。但由于宗教的传播以及信众的虔诚,他们实际上是被渔民和海商们当作海神来祭拜的,因而可以算作“准海神”。

从江南地区海神信仰的实际情况来看,那些被官方认定的海洋大神存在感明显偏低。如作为四大海神之一的东海之神,尽管早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且北宋以来官方供奉的东海神庙就位于宁波镇海,然而其影响力却很小。仅在镇海本地,就有龙王信仰的影响力可与之抗衡。而在整个宁波地区,东海之神的影响力几乎小于鲍盖、李显忠、张王、显灵侯、隋炀帝、褒应王、陈相公等本地的地方性海神。在笔者所调研的15个江南沿海市县中,几乎没有关于东海之神显灵的传说,而有关显灵侯、隋炀帝、褒应王等海神显灵的传说则为数不少。由此可见,对于江南一带沿海地区的渔民、海商们来说,只有经常显灵相助的海神才是他们认可的。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出了江南地区务实的文化特征。也正因如此,江南,尤其是吴越地区的海神数量极多,通常一个地区内会同时供奉几位神职相同的海神。以潮神为例,吴越地区的潮神既有大名鼎鼎的伍子胥,也有以孝道闻名的曹娥,为民除害的安知县,以及西汉的权臣霍光,东晋治水的功臣周凯,北宋的两浙路转运使张夏等。至于航海保护神则更多。仅在笔者调研的15个市县内,就有褚太尉、李王、张王、钱侯、忠烈侯、张真君、黄公、天门都督等近30位航海保护神。

这些海神,绝大多数是江南地区所特有的。而分析这些海神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数百年前,江南人就对自己的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在镇江、嘉兴、绍兴、宁波等地均有较大影响的海神张王来说,其在北宋时就已被朝廷封诰,其后屡有加封,先后被封为灵济王、至正佑昭显威德圣烈王等。张王的神庙在宋代最多时有八九百座,其中南宋时期仅在浙江地区就有45座。祭拜张王已经成为这些地区固定的文化活动之一。张王神职众多,但在元代以前都与海洋没什么关系。到了元代,由于改朝换代的缘故,张王原有的合法地位被取消,虽仍有百姓膜拜,却无法进入官方认可的神系而接受正式的官方祭祀。为此,地方官曾上达民意,请封张王,但未获应允。为了将张王信仰传承下去并得到官方认可,百姓们开始在元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漕粮海运问题上大做文章,屡次声称张王显灵护佑漕运,并再次请封。由于漕运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元统治者欣然同意了将张王纳入官方海洋神系的主张。由此,张王便成为了航海保护神、漕运神,祭祀张王的文化活动也得以延续下来。类似事例,还有多个。这种遭遇挫折积极抗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同时又十分讲究策略的做法,可以说充分体现了江南人聪慧机敏,灵活善变的个性特征。

江南地区素来注重教化。这一点在海神信仰方面也有明显体现。统观江南一带的人鬼型海神,几乎全部是那些忠孝节义、勤政爱民的历史人物。如常熟海神李王,相传是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的养子。他治水缉盗,造福百姓。其后因故以死报答养父的养育之恩。在这一人物身上,集结了多种为百姓所敬重的品格。以他为神,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宣传教化的导向意味。另如潮神伍子胥。东汉《论衡》中载其成为潮神的原因是“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在这段描述中,我们看不出伍子胥有何功德。相反,他是自私的、残暴的。而在将其奉为潮神的江南沿海地区,人们则传说伍子胥屡次以神力遏止海潮入侵,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为于民有功才成为潮神。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民间的说法更具教化功能。

从江南地区海神的籍贯上看,大多数人鬼型海神生前属于江南人士,如平水王周凯、李王、张老相公等。但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外地人”,如宁波地区的航海保护神之一李显忠是陕西清涧人,舟山群岛的航海保护神之一隋炀帝是陕西华阴人,而在清康熙年间由天妃晋升至天后的妈祖则是福建莆田人。他们虽非江南人士,但由于生前分别有抵御侵略、开凿运河、护佑航海人的功绩,江南人还是把他们列入了自己的神系,对其进行祭祀。江南文化中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海神信仰中可谓体现得相当明显。

江南一带的海洋神祇虽然数量众多,看似杂乱,实际上却体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风貌。正是这些大多已不为今人所熟悉的地方性海神,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里给予了那些漂泊于烟波浪里的人们无限慰藉。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发达的航海技术和威武的海军护卫队已经取代海神,成为新时代航海人最有力的保护者。江南地区大多数海神的身影也逐渐隐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来源:上观新闻,219年8月13日)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69300&time=156565146785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