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为青年人创造学术创新环境

发布日期:2000-01-17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985设置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年伊始就首先强调为青年人创造学术创新环境,对我校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来说并非小题大做。
    日前在“名师讲坛”第十讲中,中科院院士陈竺,作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报告。其中,着重强调了为青年人创造发展机会,压重担,支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将学科发展前景直接  与青年人才培养挂钩。
    我校对此已经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科技竞争,步子还不够大,思想还不够解放。表现在全体教师并未对此达成共识,有个别教师仍对学校向年轻人倾斜的政策心存芥蒂,甚至有各种各样的牢骚。其实,也不能怪这些教师,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让年轻人显露锋芒、脱颖而出的机制。诚所谓光有好种子不成,还要有好土壤。两院院士王选在北大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55岁以后就没有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反映出当前科研体制的缺陷。
    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体系。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于看重第一作者,造成了在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过程中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大大挫伤了年轻人的创造积极性。如何看待论著署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可资借鉴。他们认为论文的最后作者是责任者,因而与第一作者同样重要,而且往往强调的不是文章数量,而是刊物的档次和两年内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这种做法不仅使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得到尊重,又充分肯定了年轻人的价值,给年轻人创造了机会。英国的桑格一生发表论文不多,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片面强调论文数目的现象亟需改观。
  其次,要给年轻人提供学科攻关机会。陈竺院士所领导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1995年以来共申请到51个课题,其中26项由青年人担任主持人,占51%。通过让年轻人进行项目攻关,使许多青年人才崭露头角。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项目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当一批年轻人在被委以重任的过程中凸现才华、日趋成熟,成长为后来的著名学者。
  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还需要老专家、老教授甘做人梯,从学校学科发展大局着想,积极扶持年轻人,为年轻人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学科的传帮接代和学术梯队的形成。在衡量一个学科带头人的业绩时,更应该看他带出多少青年人才,推出多少青年人署名第一的论文。
   人的创造高峰在青年。世界上大多数诺贝尔获得者的年龄都集中在25-40岁。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为年轻人创造一个轻松开放的学术创新环境,我校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就为期不远了。

(校报评论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