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们,一路走好

发布日期:2000-04-1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034设置

    面对当前社会上紧张的就业形势,如今的大学生似乎远离了“天之骄子”的称号,象牙塔的光芒不如往昔,横在眼前的,已不是左挑右拣,而是就业的压力与无奈了。
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使毕业生大四上半学年就崩紧了弦,开始参加大型的人才交流会(一般为应届生专场)。虽成功率不高,但仍愿尽力奔赴。因为大部分人认为人才市场上的面对面交流,能够充分推销自己,也能清楚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然而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是迫于主管部门压力,才去人才市场走走场子。他们可招可不招,甚至有的名额已内定……这些不得不让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们感到愤恨、失望……加上,我校毕业证相对名牌大学的显得底气不足,有的毕业生竞被反问:“你们学校在哪?”……于是,自信一点一滴慢慢溜走了。工作是必须的,所以机会与希望绝不能放弃,他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关系(亲戚、朋友……)向报纸、网上一切适合自己的企业投履历。学校也动员了一切力量收集资料,联系用人单位,及时反馈给毕业生。一切一切紧锣密鼓地铺开了,大家都开始“头破血流”地干一场了。面对如此排山倒海之势,毕业生们应首先扪心自问:“我究竟能干什么?”,然后再想:“我想干什么?”只有准确把握好自身的定位,才能避免失重。 就业越来越严峻,考研因此逐渐升温,在考研学生中,有的希望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有的认为硕士生择业面广,可缓解就业压力;有的是对现实的逃避,他们习惯校园的氛围……真是千人千面。从我校来看,考研比率在攀升,但仍不高,据初步了解,计算机专业70几人,15人考研,入围一人;英语专业100多人约10%考研;经贸学院约20%考研,可结果均不乐观;养殖、食科入围人数相对较多(优势在于我校有相关硕士点)。全国今年研究生已开始扩招,比率4.3:1。在这方面,学校应给予相应的重视,积极地帮助。例如,介绍趋势,渠道……让他们及早准备。伴着考研热,出现了“考公务员热”。去行政机关工作,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毕业生当然是不会放弃的。有些专业的学生去考公务员,尽管不能学以致用,但考虑到发展,也就欣然参加考试。就近几年毕业生的动态来看,有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那就是转行。比如说学养殖的去做产品推销;学经贸的去做网页设计……有些是迫于无奈,有些是本身对所学专业无兴趣,有些即便转行,但所做多多少少都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就近几年的形势来看,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大学生在大三认真备战考研,大四上学期侧重于公务员,大四下学期倾尽全力去求职。
虽说大学生不再是昔日“天之骄子”,但全国大学生比率仍不高,大学生还有足够的竞争实力,但为何就业如此艰难?据了解,大部分外地生源是想留在上海、江浙沿海一带发展。由于长期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东西部存在明显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毕业生们留沪的信念坚定,不可动摇。然而随着上海人才市场的放开,大量外地名牌大学毕业生因此涌进上海就业,使留沪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心一次一次受伤,不得不一次一次重新定位,一次一次重新调整,从薪金的取向就可看出他们的压力与无奈:2000元,1500元,1000元……无论外企、国营、私营……只要能留沪都行;宁可放弃专长、兴趣……只要能留沪。就目前学校签约的情况看去民营、私营单位的比历年都多,学校的政策也极力鼓励毕业生去私营、民营单位工作。于国家经济多有制的发展,这极为有利,可从中也能体会到就业这是形的压力。众所周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西部。但就目前来看,人才引进似乎并不乐观。国家、学校只有拟订相关的优惠政策,才能让大学生们放下思想包袱,放手一搏,共同为明天谱写灿烂的一页。目前上海需要大量人才,然而又因为各种原因,部分专业人才显得积压,因此合理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问及用人单位倾向于哪些人才,答案千姿百态。统一看来,真才实学是最被重视的,有些用人单位特别是机制、食科、渔业等工科专业,无论你过了四级还是六级或是计算机拥有什么证书,或是个人条件如何优秀,他们更重视的是你究竟能做什么,你能如何改进旧的设备,如何开发新的产品,能为他们带来多少利润……所以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割裂的。可是校园里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脱节的。学生可能对某一问题侃侃而谈,可实际操作又有些力不从心。而对于经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所学知识相对较空泛,所以毕业时大部分学生空有理论。因此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硬件,例如外语、计算机等系列证书也较看重。同时,在面试时,如何推销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所学知识,自己的优势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也尤为关键。如果具备实际经验的,那是毕业生手中的王牌了。因为无论用人单位还是就业者都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大学生应“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重视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生有机会应多接触社会,通过一系列的磨炼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能力。目前大学的运行机制,使得大学与企业,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学校也尽可能地多为大学生们联系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去观摩、实习。另外,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干部、成绩优良者仍稍占优势。
毕业生们匆匆的步伐,疲惫的神情,无奈的心态,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一位毕业生的话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安慰,以此与广大毕业生共勉:“虽然尝试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灰心,但乐观与自信永远不能失去。不要为第二天无法预知的面试担心、烦心、灰心……其实面试也是在积累经验,至少我们从不同的人那里学到了不同的东西,平衡自己的心态,面对每次应聘,确定好自己的定位,乐观地前进……”阴沉的雨天过后,晴天已不再遥远,在这条坎坷的路上,毕业生们,一路走好!

(谈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