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是由原上海市水产局改制的国营大型集团公司,公司以五大版块为经营主体,职员近两万人。今年,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该公司一次性从我校96级应届毕业生中吸纳近三十人。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国企发展举步维艰,国企就业之门未能敞开。而该公司如此大手笔扩充新生力量,实属大手笔,同时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遇。带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于8月10日采访了该集团人事部经理。
记者:明年或今后一段时间,公司是否考虑继续安排学生实习并扩招新人队伍?
胡经理:企业不像学校,也不是培训机构,我们只能根据自身要求安排,即我们不可能一直安排学生来实习,但如果我们能抽出人力,腾出场所,我们会尽量给学生一些机会。我们还考虑如何改善实习学生待遇,力求做到贴近实际,为更多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经验,为就业打好基础。
记者:公司对这批新人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胡经理:现在谈对他们的期望尚为时过早。我们目前最关心的是希望他们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把他们的弹性和可塑性表现出来。总之,今后的路还很长,先让他们自己走下去……
记者: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水公司)党委、办公室、行政部等机构我了解到今年上水公司安排了我校一批应届毕业生来实习,并有二十几位实习生被最终录用。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们一次性录用这么多我校大学生?
胡经理:这次我们诚邀这么多水大学生加盟,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上水公司与水产大学专业相近,比方说贵大学的水产品加工、渔业经济管理、捕捞、养殖等专业和我们很对口;2、上水公司是原上海市水产局改制后的产物,其主体部分仍由国家控股,故性质属国营企业。这些年来,国企在改革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下岗就是一个典型,这给我们安排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大约有6年时间没有引进大学生,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年龄老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很简单,就是纳新。这两年是我们公司一个调整改革阶段,从人员数量上说尽量往现代企业靠拢。要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就要从低工资、多就业、大家都在岗的困境中走出来,要遵循市场规律:人员规模先压缩,然后是结构调整,吸纳各种人才,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3、我们公司主要划分为五大经济版块,其中的一些版块正面临重置和改组,面对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在招新时,除了有水大学子的参与,也有复旦、上大的学子加盟竞争。
记者:在录用这些毕业生时,有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学的专业?
胡经理:我们希望专业对口。但事实上,按公司目前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所学的那一套知识体系不是一到社会就能派上用场。到我们这里就业,要取得收获,首先要过艰苦关。我们希望新人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也会对他们进行再培训。我们招来的学生进取心很强,能吃苦、素质好。这点我们看得很重,我们就怕大学生眼高手低。
记者:这批新人将被安排在公司哪些部门和岗位上?
胡经理:我们一般考虑把他们先安排在基层,让他们先锻炼锻炼。当然我们也考虑把一些应届毕业生安排在初级管理岗位上。
记者:公司在衡量新人业绩和考评时,主要有哪些标准?
胡经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刚进公司时大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三、五年以后,差距就出来了。有些很快就被提升,有些人却不然。每个人差异性很大。这包括技术、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等。在这些因素中,我们比较注重技术和能力,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工作效益:能干实事,能出效益,效益是一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
记者:管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公司是怎样评定管理人员业绩的?
胡经理:关键看他是否抓得住重点、要点。该管的要管好,头绪要理得出来。比方说我们公司,管理部门评定有一个系统标准,有定量的数据作为参考,干哪些事,应该干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都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与鼓励管理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并不矛盾。
记者:应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角色的转换,你认为这个转换主要表现在哪里?
胡经理:这涉及到一个给自己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大学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去适应社会而非社会来适应自己。我认为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前应适当投入社会,可以有选择地打工,以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调整的机会。说到底也就是为实现角度转换作准备。作为学生,对就业构想的空间很大,但市场真正定位都是很具体的,比方说我们经营杯子,就要求毕业生对杯子的知识很了解,理想的东西都变为现实了,就犹如我们要安排实习,我们不会给学生许多条条框框,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一言概之,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从一个理想的人转换成现实的人,要贴近实际。
记者:作为人事经理,你是如何看待实习的?
胡经理:安排学生实习,我们是要给彼此创造一个机会,让企业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工作环境,这样有助于促成双向选择。这种做法是不是最有效,我们还在检验之中,但至少比“包办婚姻”要好。
记者:明年或今后一段时间,公司是否考虑继续安排学生实习并扩招新人队伍?
胡经理:企业不像学校,也不是培训机构,我们只能根据自身要求安排,即我们不可能一直安排学生来实习,但如果我们能抽出人力,腾出场所,我们会尽量给学生一些机会。我们还考虑如何改善实习学生待遇,力求做到贴近实际,为更多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经验,为就业打好基础。
记者:公司对这批新人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胡经理:现在谈对他们的期望尚为时过早。我们目前最关心的是希望他们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把他们的弹性和可塑性表现出来。总之,今后的路还很长,先让他们自己走下去……
记者: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水公司)党委、办公室、行政部等机构我了解到今年上水公司安排了我校一批应届毕业生来实习,并有二十几位实习生被最终录用。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们一次性录用这么多我校大学生?
胡经理:这次我们诚邀这么多水大学生加盟,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上水公司与水产大学专业相近,比方说贵大学的水产品加工、渔业经济管理、捕捞、养殖等专业和我们很对口;2、上水公司是原上海市水产局改制后的产物,其主体部分仍由国家控股,故性质属国营企业。这些年来,国企在改革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下岗就是一个典型,这给我们安排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大约有6年时间没有引进大学生,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年龄老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很简单,就是纳新。这两年是我们公司一个调整改革阶段,从人员数量上说尽量往现代企业靠拢。要提高企业办事效率,就要从低工资、多就业、大家都在岗的困境中走出来,要遵循市场规律:人员规模先压缩,然后是结构调整,吸纳各种人才,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3、我们公司主要划分为五大经济版块,其中的一些版块正面临重置和改组,面对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在招新时,除了有水大学子的参与,也有复旦、上大的学子加盟竞争。
记者:在录用这些毕业生时,有没有考虑到他们所学的专业?
胡经理:我们希望专业对口。但事实上,按公司目前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所学的那一套知识体系不是一到社会就能派上用场。到我们这里就业,要取得收获,首先要过艰苦关。我们希望新人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也会对他们进行再培训。我们招来的学生进取心很强,能吃苦、素质好。这点我们看得很重,我们就怕大学生眼高手低。
记者:这批新人将被安排在公司哪些部门和岗位上?
胡经理:我们一般考虑把他们先安排在基层,让他们先锻炼锻炼。当然我们也考虑把一些应届毕业生安排在初级管理岗位上。
记者:公司在衡量新人业绩和考评时,主要有哪些标准?
胡经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刚进公司时大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三、五年以后,差距就出来了。有些很快就被提升,有些人却不然。每个人差异性很大。这包括技术、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等。在这些因素中,我们比较注重技术和能力,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工作效益:能干实事,能出效益,效益是一个人能力的集中体现。
记者:管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公司是怎样评定管理人员业绩的?
胡经理:关键看他是否抓得住重点、要点。该管的要管好,头绪要理得出来。比方说我们公司,管理部门评定有一个系统标准,有定量的数据作为参考,干哪些事,应该干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都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与鼓励管理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并不矛盾。
记者:应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角色的转换,你认为这个转换主要表现在哪里?
胡经理:这涉及到一个给自己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大学生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去适应社会而非社会来适应自己。我认为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前应适当投入社会,可以有选择地打工,以便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调整的机会。说到底也就是为实现角度转换作准备。作为学生,对就业构想的空间很大,但市场真正定位都是很具体的,比方说我们经营杯子,就要求毕业生对杯子的知识很了解,理想的东西都变为现实了,就犹如我们要安排实习,我们不会给学生许多条条框框,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一言概之,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从一个理想的人转换成现实的人,要贴近实际。
记者:作为人事经理,你是如何看待实习的?
胡经理:安排学生实习,我们是要给彼此创造一个机会,让企业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工作环境,这样有助于促成双向选择。这种做法是不是最有效,我们还在检验之中,但至少比“包办婚姻”要好。
(罗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