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7食品科学技术专业的王志,在今年4月至7月的全国“555创见大征集”活动中,以“不出户的真实旅游”为题,在555位预赛选手中脱颖而出,闯入10位选手的决赛圈。遗憾的是,他与“超凡555创见巨星”的桂冠擦肩而过。本报记者张勇(以下简称“记”)对王志(以下简称“王”)进行了一次采访。
看到“555创见大征集”的活动将在金茂大厦开始报名的消息,王志没怎么考虑参赛的事,他只是想去见识一下还未曾去过的“中国第一高楼”。他自己也没想到,从预选到赴京面试,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十佳创见之星”的称号。他把这一切都归于“运气好”。
记:你是怎么想到“不出户的真实旅游”这个创见的?
王:旅游现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人把它描绘成“想象中的激动、进行中的苦恼、回忆中的美好”。今年“五一”长假,许多风景点都出现“人看人、人挤人”的拥挤场面。因此我想,如果有一种“虚拟旅游”,能够令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就省了很多麻烦。
记:有人在看了你的创见后,认为点子很普通,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理论,常人也完全有能力完成。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想法的?
王: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越多,我就越高兴。他们这么想正好说明这次活动的宗旨得到了体现: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见活动中来。我不觉得“十佳创见”就是全国最好的创见,即使是领奖时我也没这么想。我们国家人才济济,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创见没有机会参赛。我所做的很平常,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很满意了。
记: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入围10位选手的选题与他们各自的专业背景都不相关。如国际贸易专业的选手提出了“心脏病自动提醒器”的创见,计算机专业的选手提出了“风动汽车”的创见。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这说明了创见并不需要很深奥的理论作基础,其实创见离我们很近。它跟专利、发明不同,只要提出创见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有可能成功。这次活动规定选手年龄在18岁以上,我想如果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与,肯定更富有想象力,因为我们的思维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样道理,长期从事某一固定领域研究的人也会受到固有运作模式的束缚,所以说非专业人士在这方面反而放得更开。我记得这次评委组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次活动给了他很多新的启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这也正是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记:你能够进入决赛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幸运。如果说还有什么其它原因的话,我想就是我的创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次评选分三个阶段,分别由各媒体记者、各媒体主管和专家组把关。我的创见能通过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三关”,可能是因为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吧。我要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和爱护我的评委们。我的创见从最初的形态,经过同学们共同的讨论修改,然后评委们针对创见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此过程中我的创见才得以有进一步完善。
记:这次你离夺冠只有一步之遥,对此你是否觉得很遗憾?
王:没有遗憾。入选决赛圈的10名选手跟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老总聊天时,老总说:“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儿,已经赢了。”赴京前,我们去文新报业集团拿机票时,报社老总说:“你们要为上海争光。”所以我这次能代表水产大学,代表上海去参赛,已经是很大的荣耀了。
记:这次你跨出水大,走出上海,迈向了全国。能谈谈你对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心得体会吗?
王:我觉得多出去看看,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回来以后就会发奋地学习。这次我去北京,看到许多青年精英,专家组有不少30多岁的青年,已经是一些项目的骨干,使我感到自己的不足。在担任99级建筑与环境专业班级助理时,我就鼓励同学们参加跨校辅修的课程,因为多和别人比较,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很有好处的。
看到“555创见大征集”的活动将在金茂大厦开始报名的消息,王志没怎么考虑参赛的事,他只是想去见识一下还未曾去过的“中国第一高楼”。他自己也没想到,从预选到赴京面试,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十佳创见之星”的称号。他把这一切都归于“运气好”。
记:你是怎么想到“不出户的真实旅游”这个创见的?
王:旅游现在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人把它描绘成“想象中的激动、进行中的苦恼、回忆中的美好”。今年“五一”长假,许多风景点都出现“人看人、人挤人”的拥挤场面。因此我想,如果有一种“虚拟旅游”,能够令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就省了很多麻烦。
记:有人在看了你的创见后,认为点子很普通,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理论,常人也完全有能力完成。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想法的?
王:有这种想法的朋友越多,我就越高兴。他们这么想正好说明这次活动的宗旨得到了体现: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见活动中来。我不觉得“十佳创见”就是全国最好的创见,即使是领奖时我也没这么想。我们国家人才济济,肯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创见没有机会参赛。我所做的很平常,如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很满意了。
记: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入围10位选手的选题与他们各自的专业背景都不相关。如国际贸易专业的选手提出了“心脏病自动提醒器”的创见,计算机专业的选手提出了“风动汽车”的创见。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这说明了创见并不需要很深奥的理论作基础,其实创见离我们很近。它跟专利、发明不同,只要提出创见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有可能成功。这次活动规定选手年龄在18岁以上,我想如果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与,肯定更富有想象力,因为我们的思维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样道理,长期从事某一固定领域研究的人也会受到固有运作模式的束缚,所以说非专业人士在这方面反而放得更开。我记得这次评委组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次活动给了他很多新的启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这也正是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
记:你能够进入决赛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幸运。如果说还有什么其它原因的话,我想就是我的创见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次评选分三个阶段,分别由各媒体记者、各媒体主管和专家组把关。我的创见能通过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三关”,可能是因为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吧。我要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和爱护我的评委们。我的创见从最初的形态,经过同学们共同的讨论修改,然后评委们针对创见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此过程中我的创见才得以有进一步完善。
记:这次你离夺冠只有一步之遥,对此你是否觉得很遗憾?
王:没有遗憾。入选决赛圈的10名选手跟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老总聊天时,老总说:“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儿,已经赢了。”赴京前,我们去文新报业集团拿机票时,报社老总说:“你们要为上海争光。”所以我这次能代表水产大学,代表上海去参赛,已经是很大的荣耀了。
记:这次你跨出水大,走出上海,迈向了全国。能谈谈你对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心得体会吗?
王:我觉得多出去看看,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回来以后就会发奋地学习。这次我去北京,看到许多青年精英,专家组有不少30多岁的青年,已经是一些项目的骨干,使我感到自己的不足。在担任99级建筑与环境专业班级助理时,我就鼓励同学们参加跨校辅修的课程,因为多和别人比较,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很有好处的。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