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

发布日期:2001-03-2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378设置

     食品学院消息: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实施“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就业形势较好。但就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今年我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反映“就业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农”字压人,看着一些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的应聘学生流露出的得意之势很是羡慕。按理“双向选择”给予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机遇,但多数毕业生面对就业,都显得茫然失措,无法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市场选择。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加之到农村基层工作条件、环境差、生活较为艰苦,毕业生大多向往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生活条件优厚的地区和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上海打开城门、构筑人才高地,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宽松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大部分毕业生把留沪工作作为就业的首选地,普遍缺乏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的心理准备,不愿到农村基层从事技术开发和农业推广工作,缺乏“学农爱农、服务农业”的思想。即使是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到家乡建功立业。学生自卑感较强,缺乏专业自信心。有些毕业生尽管意识到基层和艰苦专业行业需要人才、能锻炼自己、有发展的空间,但怕埋没了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就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色,一味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标准,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由于择业期望值较高,不能给自己正确的定位。这种定位包括正确认识学校、认识专业、认识自己,造成使自身的就业不利,错失良机。我校不是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如果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失望的几率就较高。我校毕业生就业难还表现在知识面偏窄、缺乏宽广的专业视野和适应性、专业知识不扎实,尤其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的能力不足,参加工作后要经历较长的适应期,很难立刻派上用场。许多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有工作经验的人。针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心态及现状,学校加强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贯穿于整个就业过程,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去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和自主创业、降低就业期望值,给自己合理定位。为了作好毕业生的服务工作,学校逐渐完善科学、有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毕业生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和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大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开设就业指导报告帮助毕业生分析和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指导成功就业,最终使毕业生都能顺利地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林海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