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悠闲地度过节假日时,他留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当别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他还在挑灯夜战;在教学楼里,有时你可以听到他洪亮的讲课声;和他擦肩而过,你会发现他总是那么匆忙。
他就是我校食品学院周培根教授。他身姿挺拔硬朗,平易近人。无论何时,他的生活总似一只抽紧的陀螺,时时刻刻都在高速旋转。年已花甲的周教授十分珍惜宝贵的时间,为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不停歇地追赶着日月星辰。
那是怎样一个梦想?“我年轻时就想成为科学家,我一直认为搞科学是最高尚的!”在很多人眼里,搞科研工作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事业,可对于周教授来说,这却是他多少年来矢志不渝的梦想。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他就一心研读理化的书籍,在浩淼的题海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乐趣。中科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他们带给周教授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中科院细胞所的资深院长施履吉老先生。这位80高龄的老先生因患肺癌住进了华东医院,可他心里却时刻惦记着实验室里尚未完成的实验。为尽快得到实验结果,他选择了在离实验室较近的家中休息。这件事一直深深感动着周教授,而他也正是以治学严谨的态度和执着敬业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对老院长的钦敬之情。
在他事业的黄金阶段,国家先后两次派他以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进修。在那里他和美国许多科研工作者合作愉快,当时实验室有人希望他能够留在美国,可是周教授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带回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是自己的国家好”,他的回答坚定有力,“把我们这批人送出去的目的,不就是学成归来,为国服务嘛!”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他就是这样从不受外界的影响,潜心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担任食品学院院长后,各种工作如潮水般涌来,要考虑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梯队的建设,以及其它复杂而烦琐的日常事务。“但党委让我干,我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不辜负党的期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嘛!”轻松的回答,背后却是超负荷的工作运转。周教授总是延长工作时间,每当学院大楼里已人去楼空时,他还在不停地忙着,直到踏着薄暮,离开学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马不停蹄地翻看专业书籍,熬夜至深夜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情。12点钟是他家的“标准”休息时间,但一、两点钟才休息早已不是什么希奇事了。而对于周教授来说,也没有什么节假日和工作日的区别。
古人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超额的工作占据了他和家人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和妻子——食品学院的戚晓玉副教授,虽说工作于同一栋楼内,却很少时间见面,而在家里聊天说心里话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前些时间学校组织了博士生论文答辩,好容易吃过了晚饭,可以不用急匆匆的跑到实验室,他却对还未说话的妻子说:“我太累了,先睡一会儿,你过一会儿叫我起来。”而醒了之后,又开始他的灯下研究。有一次,戚副教授说:“看来我以后找你,都要先预约了!”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她心里还是默默地支持着周教授的工作。
周教授常对他的研究生说的一句话是:“休息?你的时间这么多啊?”在周教授的词典里,休息只是工作的一种调剂而已。宝贵的时间,从不肯有半点的浪费,就象酷热的沙漠里不肯浪费一滴晶莹的甘露。他抓紧每一个零星的时间用于工作。每次上课前,周教授都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他的实验室里常常很晚了还灯火通明,深夜还和几个研究生探讨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担任食品学院院长期间,周末和晚上加班,就更是平常了。周教授从不浪费点滴时间,他有三本英文词典,一本在家里,一本在办公室里,而另一本就放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为的是方便随时翻看记忆。“只要一有空,我就记几个单词,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好。”无论是查资料、备课、搞科研,还是给研究生上英文课,周教授都需要大量接触英文。周教授说他以前学的是俄语,直到30岁时才开始学英语,而且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突击的英语十分不够,所以就要不断的重复再重复,直到牢记每个单词。渐渐地,学英语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而背单词也成了他的一种乐趣。平时他最大的娱乐就是看原版VCD和美国的地理杂志,以不断丰富和扩充自己的词汇量。
当问及他敬业精神的源头时,周教授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因此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周教授十分喜爱看书,阅读也十分广泛,家里的书也多。在当年每月只有40块钱左右的工资时,他经常就要花掉10元买书,这方面他从不吝惜。因为在美国呆过多年,在日常生活中,周教授还会时而冒出几个英语单词,比如“modest”(谦虚)。而用这个词来形容周教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周教授在3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工作十分认真和仔细。平时给学生批改作业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对于实验数据,更是反复校对,务求准确。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这种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周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了全国、农业部和上海市的多个研究项目和课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又直面一个个挑战,潜心业务,奋斗不息,在他的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数十篇科技论文或专著;在国内高校率先牵头筹建了食品感观鉴定实验室,拓展了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诲人不倦;在新建立的海洋药物研究所中,作为所长,他默默地耕耘着;他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身边每一个人……
在学生眼里,周教授学识渊博,似乎令人遥不可及。然而,和周教授相处久了就会知道,周教授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时,他踏实严谨;工作之余,他又是那么的幽默和风趣,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周教授常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
周培根教授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他并没有止住前进的步伐,他仍然朝着更加远大的目标迈进。他不辞辛劳地为食品学院、为学生付出心血与汗水,而他和他的妻子却用一句最朴实的话概括了他的默默工作——“这些都应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他就是我校食品学院周培根教授。他身姿挺拔硬朗,平易近人。无论何时,他的生活总似一只抽紧的陀螺,时时刻刻都在高速旋转。年已花甲的周教授十分珍惜宝贵的时间,为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不停歇地追赶着日月星辰。
那是怎样一个梦想?“我年轻时就想成为科学家,我一直认为搞科学是最高尚的!”在很多人眼里,搞科研工作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事业,可对于周教授来说,这却是他多少年来矢志不渝的梦想。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他就一心研读理化的书籍,在浩淼的题海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乐趣。中科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工作,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他们带给周教授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中科院细胞所的资深院长施履吉老先生。这位80高龄的老先生因患肺癌住进了华东医院,可他心里却时刻惦记着实验室里尚未完成的实验。为尽快得到实验结果,他选择了在离实验室较近的家中休息。这件事一直深深感动着周教授,而他也正是以治学严谨的态度和执着敬业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对老院长的钦敬之情。
在他事业的黄金阶段,国家先后两次派他以访问学者及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进修。在那里他和美国许多科研工作者合作愉快,当时实验室有人希望他能够留在美国,可是周教授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带回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是自己的国家好”,他的回答坚定有力,“把我们这批人送出去的目的,不就是学成归来,为国服务嘛!”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他就是这样从不受外界的影响,潜心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
担任食品学院院长后,各种工作如潮水般涌来,要考虑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梯队的建设,以及其它复杂而烦琐的日常事务。“但党委让我干,我就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不辜负党的期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嘛!”轻松的回答,背后却是超负荷的工作运转。周教授总是延长工作时间,每当学院大楼里已人去楼空时,他还在不停地忙着,直到踏着薄暮,离开学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还要马不停蹄地翻看专业书籍,熬夜至深夜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情。12点钟是他家的“标准”休息时间,但一、两点钟才休息早已不是什么希奇事了。而对于周教授来说,也没有什么节假日和工作日的区别。
古人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超额的工作占据了他和家人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和妻子——食品学院的戚晓玉副教授,虽说工作于同一栋楼内,却很少时间见面,而在家里聊天说心里话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前些时间学校组织了博士生论文答辩,好容易吃过了晚饭,可以不用急匆匆的跑到实验室,他却对还未说话的妻子说:“我太累了,先睡一会儿,你过一会儿叫我起来。”而醒了之后,又开始他的灯下研究。有一次,戚副教授说:“看来我以后找你,都要先预约了!”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她心里还是默默地支持着周教授的工作。
周教授常对他的研究生说的一句话是:“休息?你的时间这么多啊?”在周教授的词典里,休息只是工作的一种调剂而已。宝贵的时间,从不肯有半点的浪费,就象酷热的沙漠里不肯浪费一滴晶莹的甘露。他抓紧每一个零星的时间用于工作。每次上课前,周教授都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他的实验室里常常很晚了还灯火通明,深夜还和几个研究生探讨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担任食品学院院长期间,周末和晚上加班,就更是平常了。周教授从不浪费点滴时间,他有三本英文词典,一本在家里,一本在办公室里,而另一本就放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为的是方便随时翻看记忆。“只要一有空,我就记几个单词,哪怕只有五分钟也好。”无论是查资料、备课、搞科研,还是给研究生上英文课,周教授都需要大量接触英文。周教授说他以前学的是俄语,直到30岁时才开始学英语,而且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尤其是突击的英语十分不够,所以就要不断的重复再重复,直到牢记每个单词。渐渐地,学英语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而背单词也成了他的一种乐趣。平时他最大的娱乐就是看原版VCD和美国的地理杂志,以不断丰富和扩充自己的词汇量。
当问及他敬业精神的源头时,周教授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因此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周教授十分喜爱看书,阅读也十分广泛,家里的书也多。在当年每月只有40块钱左右的工资时,他经常就要花掉10元买书,这方面他从不吝惜。因为在美国呆过多年,在日常生活中,周教授还会时而冒出几个英语单词,比如“modest”(谦虚)。而用这个词来形容周教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周教授在3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工作十分认真和仔细。平时给学生批改作业时,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推敲,对于实验数据,更是反复校对,务求准确。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这种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周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了全国、农业部和上海市的多个研究项目和课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又直面一个个挑战,潜心业务,奋斗不息,在他的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发表数十篇科技论文或专著;在国内高校率先牵头筹建了食品感观鉴定实验室,拓展了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诲人不倦;在新建立的海洋药物研究所中,作为所长,他默默地耕耘着;他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身边每一个人……
在学生眼里,周教授学识渊博,似乎令人遥不可及。然而,和周教授相处久了就会知道,周教授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时,他踏实严谨;工作之余,他又是那么的幽默和风趣,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周教授常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
周培根教授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他并没有止住前进的步伐,他仍然朝着更加远大的目标迈进。他不辞辛劳地为食品学院、为学生付出心血与汗水,而他和他的妻子却用一句最朴实的话概括了他的默默工作——“这些都应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姚琳琳,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