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收看11月8日上午十六大开幕式,聆听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后,11月8日下午,我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专题学习会,喜看13年国家和学校发展成就,交流学习十六大报告体会,畅谈了学校下一步发展设想。
校领导在回顾13年来在我党第三代领导核心领导下,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总结。1989年学校只有11个本科专业,当年在校生1555人,毕业生479人,而2002年我校本科专业设置达20个,当年在校生9827人,毕业生1044人。1989年毕业研究生只有19人,2002年达38人。1989年我校还没有博士点,2002年学校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三个博士点,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博士生导师。1989年科研经费不足200万元,一年发表论文数量66篇,2001年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发表论文数238篇。
校领导在回顾学校13年来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正确领导下,教育得到优先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的。大家认为,总结过去13年的成就,对于学校下一步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党委书记叶骏在谈到学习十六大报告体会时,提出三点认识。
首先,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学校要按“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来进行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温饱问题解决后,老百姓希望接受优质教育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要求,教材建设、实验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重要;学校属地化管理后,如何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以贡献求支持,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之,今后5-10年,我校的学科建设要拓展,专业调整要加快,素质教育要深入,师资队伍要配强。
第二,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台阶”。江泽民同志在报告提出了四个“新”,学校13年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外延发展空间基本定局。发展上要有新思路,即在调查研究,在专业设置、成教发展、研究生发展、两个校区两个实习场的存量教学资源的盘活、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方面找到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的生长点。改革要有新突破,即配合国家事业单位统一改革,找到改革的突破点。新的台阶,即通过几年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完成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
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四个一定要”与“三个始终是”,对我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做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要发展党委统筹领导,又要支持行政独立开展各项工作,提高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水平;要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现阶段要切实做好支部达标与党员评议工作;要按党管理干部的原则,抓好中层及以上干部队伍建设。
周应祺校长在谈到学习体会时指出,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谈到了“发展、创新、举措”,回想我校的历程,要有发展,就必须有创新,更要有举措。周校长认为,要对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上、新体制下的学生管理加强研究;要论证办特色大学的具体目标,要研究如何继续保持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产学研结合能力、科技推广能力强的优势,要思考实践动手能力与实验理论水平相结合的度的问题;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要强调干部“以公为先”,继续加强教学、科学、管理三支队伍建设。
万峰副书记谈到,学校的规模近两年仍将有一定增量,研究生必须有比较大的发展,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招收海外学生,向科技成果要效益。同时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吴嘉敏副书记提出,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寻找新的增长点。顾乃达副校长就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发表了意见,认为网络教育十分重要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曹德超副校长认为“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50年代我校曾在水产养殖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我们今天仍要突破前人,今后发展主要是内涵发展,在“质量、结构”上下功夫,还要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黄硕琳副校长认为,要处理好发展与质量的关系,要继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要继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大家一致认为,要继续深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报告及十六大其他文件精神,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及上海市委领导下,团结并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校领导在回顾13年来在我党第三代领导核心领导下,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总结。1989年学校只有11个本科专业,当年在校生1555人,毕业生479人,而2002年我校本科专业设置达20个,当年在校生9827人,毕业生1044人。1989年毕业研究生只有19人,2002年达38人。1989年我校还没有博士点,2002年学校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三个博士点,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博士生导师。1989年科研经费不足200万元,一年发表论文数量66篇,2001年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发表论文数238篇。
校领导在回顾学校13年来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发展,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正确领导下,教育得到优先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的。大家认为,总结过去13年的成就,对于学校下一步发展有着重要帮助。
党委书记叶骏在谈到学习十六大报告体会时,提出三点认识。
首先,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学校要按“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来进行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温饱问题解决后,老百姓希望接受优质教育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于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要求,教材建设、实验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重要;学校属地化管理后,如何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需要,以贡献求支持,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之,今后5-10年,我校的学科建设要拓展,专业调整要加快,素质教育要深入,师资队伍要配强。
第二,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台阶”。江泽民同志在报告提出了四个“新”,学校13年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外延发展空间基本定局。发展上要有新思路,即在调查研究,在专业设置、成教发展、研究生发展、两个校区两个实习场的存量教学资源的盘活、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方面找到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的生长点。改革要有新突破,即配合国家事业单位统一改革,找到改革的突破点。新的台阶,即通过几年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完成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
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四个一定要”与“三个始终是”,对我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做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要发展党委统筹领导,又要支持行政独立开展各项工作,提高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水平;要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现阶段要切实做好支部达标与党员评议工作;要按党管理干部的原则,抓好中层及以上干部队伍建设。
周应祺校长在谈到学习体会时指出,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谈到了“发展、创新、举措”,回想我校的历程,要有发展,就必须有创新,更要有举措。周校长认为,要对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上、新体制下的学生管理加强研究;要论证办特色大学的具体目标,要研究如何继续保持我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产学研结合能力、科技推广能力强的优势,要思考实践动手能力与实验理论水平相结合的度的问题;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要强调干部“以公为先”,继续加强教学、科学、管理三支队伍建设。
万峰副书记谈到,学校的规模近两年仍将有一定增量,研究生必须有比较大的发展,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外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招收海外学生,向科技成果要效益。同时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吴嘉敏副书记提出,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寻找新的增长点。顾乃达副校长就网络建设、远程教育发表了意见,认为网络教育十分重要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曹德超副校长认为“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50年代我校曾在水产养殖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我们今天仍要突破前人,今后发展主要是内涵发展,在“质量、结构”上下功夫,还要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黄硕琳副校长认为,要处理好发展与质量的关系,要继续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要继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大家一致认为,要继续深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报告及十六大其他文件精神,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及上海市委领导下,团结并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