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肇尧教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发布日期:2003-04-15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8227设置

    编者按:在全校上下热烈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不少离退休老同志也怀着一片赤诚之心,踊跃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献计献策。这里编发骆肇尧老先生的一篇文章。
    骆肇尧教授曾任上海水产学院副院长,是我国著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家,早年主要从事鱼类肌肉纤维蛋白质变性与抗冻性、脂质组成与氧化酸败以及水产品的冷藏保鲜等方面的研究,是我校和农业部重点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最早的学科带头人。

                    积极参加杨浦区大学城建设
                             骆肇尧

    在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校党委号召全校教职工关心我校参加杨浦区大学城建设之际,近日从读报中得到一些启发,提出两点建议性的意见,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想争取创造更多更好的内在和外在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把学校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落实到杨浦区和上海市,以利参加大学城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意见的要点是:
    第一,建议考虑充分利用杨浦区水产业和科教部门齐全、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上海市国际国内经济中心的条件,建立国内外水产业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带动新世纪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以至全国水产业逐步走向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生产型向生态型、由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制高点。
    第二,建议考虑本校在当前建设改革中,充分利用本校以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的优势,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各学科之间的横向内在联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的整体运作机制,以有助于促进今后学科建设由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
    第三,以更坚实的步伐积极参加杨浦区大学城和可能的水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从而把学校的立足点进一步落实到杨浦区,一方面为杨浦区大学城和水产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作贡献,一方面使之成为推进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外在有利环境和条件。
    意见及其有关具体内容如下:
    (1)杨浦区是上海市建国后水产一、二、三产业,科教部门最集中的基地,具有可供发掘利用的产业、科技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杨浦区从30年代结合当时机轮渔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鱼市场,即江浦路鱼市场,和十六铺盐干水产品市场一起构成了上海水产品的市场集散中心。建国后改为上海市国营水产供销公司,并增建了农业部水产总公司军工路码头。同时由于当时接管的复兴岛渔管处和长治路的中华渔业公司都在杨浦区,因此杨浦区在建国后形成了上海从水产品的捕捞生产到加工和市场流通的一个现代化渔业基地,一直到现在的水产集团总公司和远洋渔业公司。这应该是一个包括水产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具有现代产业化基础的基地。加上上海水产大学、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渔机所和上海水产研究所几个重要生产教育科研部门的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这种集中在杨浦区所形成的巨大优势和潜在力量,是全国其他地区所少有的。如果把这种优势和潜力采取适当方式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发挥,它在杨浦区和上海市新世纪建设中可能释放的能量和发挥的作用也将是巨大的。
    (2)建议考虑利用杨浦区的水产一、二、三产业和科教优势,在新世纪浦江两岸建设中,建立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为国内外水产业服务的服务平台。
    近两年来杨浦区在新世纪浦江两岸建设中把水产作为一个特点的问题似已有所考虑。为了集思广益,想在这里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学习,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想法。文汇报2002年12月23日在一篇“上海农业凸现五大服务平台”的标题报道中,提到“上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从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生产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转变,产品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转变,为国内外农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平台、展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检测、检验认证服务平台开始浮出水面。这是郊区党委、农委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上海抓农业而提出的新目标”。我个人觉得这是按江泽民同志的“四新”要求提出的新世纪上海农业、应该也可以包括水产业在内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战略性发展目标。鉴于上海是国际和国内经济贸易中心,“入世”后的国内物资、资金、技术和信息流通等对于加速包括农业、渔业在内的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与时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杨浦区能够集中地利用上述水产方面已有的产业、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建立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水产业“五大”服务平台,使之 发挥国内外与水产有关的物流、展览、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服务作用,那将是一项以杨浦区为制高点,跳出水产抓水产,跳出上海抓水产,带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以至全国水产业加速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3)建立水产业服务平台的基本做法
    建立“五大”服务平台的基本做法,可考虑利用原有的水产第一、二、三产业的良好基础,建立物流服务、展览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然后利用杨浦区现有的水产教育、科研部门的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发展科技服务平台以及检测、检验和认证服务平台,从事以促进国内外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市场流通为目的的物流、展览、信息、技术和检测服务工作,争取成为新世纪带动上海市、长江三角洲以至全国水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生产型向生态型、由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制高点和重要基地。只要能够集中和组织利用好杨浦区水产方面的一、二、三产业以及各个科教部门的产业和科技力量与人才资源优势,郊区农业方面能做到的事,杨浦区在水产业方面也应该有可能办到。
    (4)我校应该积极地促成和参加这种服务平台的建设,并结合杨浦区大学城建设,开展以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为目的、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间横向内部结构的重点改革调整。
    为了积极地促成和参加杨浦区建立水产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我校也应积极考虑结合杨浦区大学城的建设,利用以水产学科为特点的多科性大学的优势,开展一项以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为目的,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间内部结构的改革调整,使之有助于促进学校今后的学科建设由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改变长期来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水产资源和扑、养、加和经贸、信息等分支学科间独立纵向发展的做法。建立和加强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平衡发展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整体。
    然后在做好学校本身学科内部结构改革调整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杨浦区大学城以及肯的水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之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并以此作为外在条件,促进学校本身的改革发展。
    (5)学科间内部结构改革调整的基本做法
    这种改革调整的基本做法,可考虑具体抓好输出资源、捕捞和增养殖以及储藏加工、市场流通和信息等有关学科之间的横向内在联系,建立起一套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之间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运作机制。
    在科研工作方面,改变长期来学科与学科以及学院与学院之间在选题和工作方面各自为阵、互不联系、互不合作的状态,建立和加强水产资源、捕捞、增养殖与储藏加工、市场流通以及经贸、信息技术等有关学科之间的内在横向联系。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具有学科间横向交叉的科研选题和力量组织方面的合作,也包括研究设施与信息、文献资料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重点是扩大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与力量组织上的横向合作,它将在整体上有助于提高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质量水平,在一些重大科研目标上扩大研究课题和资金的来源,作出重大的科研成果。
    其次,教学与培养人才方面,要求改变各专业学科之间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面知识面偏专、偏窄和各不相干、自行其是的状况。不断进行以扩大学科在高新科技和重要基础学科有关方面的知识面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建立和加强各个学科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横向有机联系。有目的地引导和鼓励读双学位和多读选修课。可能地争取培养知识面更宽,适应性更强和质量水平更高的人才。
    我校当前海洋资源捕捞和淡水渔业学科,在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都走在前面。以此为一基础,建立与储藏加工(包括制冷与冷冻冷藏)、经贸和信息等有关学科之间的有机横向联系,建立科研和人才培养片面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提高的运作机制,以带动这些学科的平衡发展是完全可能和应该的。
    第三,积极做好参加杨浦区水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工作,利用大学城的良好条件,以促进自己建设发展的同时,争取建立起与各服务平台之间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一方面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作贡献,一方面为促进学校各学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争取通过这种合作,从中获得更多国内外与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有关的信息和机遇,从而有助于促进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向着整体平衡提高和为全国水产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服务的轨道上来。这将意味着把学校今后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具体落实到杨浦区和上海市,一方面在工作中为杨浦区和上海市作贡献,一方面争取得到他们在学校建设发展上的更多支持。
    (6)结语
    以上结合我校参加杨浦区大学城建设,提出了有关建立杨浦区水产服务平台和学校改革的问题。建议利用杨浦区水产生产、市场和科教力量方面的优势建立水产业服务平台,使之有利于促进上海市和全国水产业现代化的同时,并有利于学校把工作的立足点进一步落实到杨浦区和上海市,从而为参加杨浦区大学城和今后学校的整个发展创造一些更多更好办学条件。是否建立服务平台,应由杨浦区考虑,如不建,似仍可利用我校多学科饿优势,开展以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为目的、以水产学科为核心的学科间横向内部结构的重点改革调整,使之有利于促进今后学科建设由数量发展转向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供领导和有关方面参考和探讨。

(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