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治大污染成现实 王丽卿教授主持的人工湿地项目引起媒体关注

发布日期:2008-11-13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988设置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将劣五类水上升到可用作大棚蔬菜滴灌的二、三类水,让小成本治理大污染成为现实,不仅实现生态效益,同时通过与企业结盟,也结出经济硕果。近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科技日报》、《新闻晚报》、《新闻午报》等媒体对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王丽卿教授主持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项目进行了采访,《文汇报》在科教版显要位置作了重点报道,现摘录如下,以供学习参考。

王丽卿教授(右五)接受媒体联合采访。

青浦农业园区人工湿地项目实现生态、产业、景观等多效应的统一。

沙田湖生态园项目吸引了中外客人前来参观“取经”。

11月12日《文汇报》对王丽卿教授项目作了重点介绍。

      (记者 王乐)素有水乡之称的上海青浦区,一直希冀将自己的农业园区打造成为“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但到今年以前,从现代农业园区出口的蔬菜寥寥无几。而今年下半年开始,农业园的无公害蔬菜却逐步走出了国门。这一明显变化,缘于高校科研力量与区域环保建设的结盟——记者昨天从青浦区水务局获悉,由上海海洋大学王丽卿教授领衔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项目,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把园区内的水质从五类上升到可以用作大棚蔬菜滴灌的二、三类水,让小成本治理大污染成为现实。
      据介绍,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位于青浦区西南角,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园内河道属黄浦江水系,共有河道61条,河网密布,湖荡相接。园区内种植水稻、蔬菜,有养殖鱼塘,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为了更好地发展科技含量高、消耗少、无污染的生态型农业,打造具有生产、生活、休闲旅游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青浦区水务局与上海海洋大学下属企业签约,完成了这个总投资150万元、用人工湿地来净化水质的项目。
      王丽卿教授告诉记者,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建在农业园区中的人工湿地,分布着深层、中层和浅层滤物等,湿地上方种植着各类生物。当水流经过湿地后,微生物及滤物吸附、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有机物质,植物吸收营养,成片湿地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业,既实现了园区内水体的自净化,保护了水体,又通过循环系统使污水得到循环利用。这一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为农业园区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提供了洁净的水源,且重新整治周边污染河道,使之更加美观。
      记者在人工湿地系统的入水处蒸中河旁看到,蒸中河水质浑浊,河道中沉积着灰黄色的污泥。然而,顺着河岸从一个湿地走到另一个湿地,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水质逐渐变清,大量小鱼在水中畅游。实验数据显示,在通过生态系统之后,原水中氨氮指标的净化率可达到36.06%,总氮可达38.44%净化率,总磷和叶绿素a的净化率则分别为49.10%和41.90%。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同样在水产养殖园区发挥了小成本开展水处理的威力。多年来,池塘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对于水质的污染十分严重。养殖过程中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氮,已成为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污染源之一。在位于青浦区商塌的沙田湖生态园,王丽卿教授和她的工作组利用堤坝和水流管道,引导水流按照既定的方向流转,途经10多片湿地净化后,可再次投入养殖使用,有效实现了水产养殖的“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目前,标准化鱼塘养殖废水人工湿地水处理项目已覆盖800多亩。
     “湿地水处理项目还将起到景观功能。”据介绍,湿地上种植着各类植物。“7、8月时,这里的各种植物都是最成熟的时候,景致非常美观。”就在前不久,沙田湖生态园吸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外国专家的目光,他们亲临生态园参观,而江浙一些地区也希望开建人工湿地项目,日前纷纷来青浦“取经”。
      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清洁模式,人工湿地系统在国外处理居民生活污水方面使用非常普及。王丽卿教授说:“传统污水治理厂要进驻农村,无论是成本,还是占地面积,都非常不现实。而人工湿地则因为只需要‘一次性投资’,维护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废水排放等领域。”
      (来源:文汇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