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

发布日期:2009-06-03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1253设置

“我身边的好老师”之——吾师周应祺

      2003年秋,一个清爽怡人的午后,一间略有点昏暗的南汇校区A8教室,一群叽叽喳喳无比兴奋的大一新生和一对对充满求知欲的眼睛。紧闭的教室大门在这个时候开了一道缝,一道强光照射进来,隐约能看到一个魁梧的身影。顿时,闹哄哄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进门给我们上《渔业导论》的老师身上。门“嘎吱嘎吱”从15度、到30度、到45度再到60度,同学们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老师。他身材高大,着一套笔挺的灰色西装,左手拿书,如慈父般朝我们笑笑,然后右手轻轻掩上门,风度翩翩地快步走上讲台,摆好课本。接下来整整一堂课,大家时而被老师的幽默逗乐,时而为老师的风范折服,时而被老师的经历吸引。课间交头接耳时,有消息灵通的同学说:你们知道吗,他是校长呀!也有同学爆料:坊间流传他是“水大第一帅”,如此种种。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吾师周应祺的场景。一晃6年过去,想起来却仿佛如昨天般亲切。当年的我只是台下一个怯懦的大学新生,并没有想到自己若干年后能幸运地师从他的门下。

       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保研和选导师的日子。看到产业经济学导师名字里第一个就是他,脑海里便浮现出第一次见到周老师的情景,随即给他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磁性。周老师说他在外面开会,让我把个人资料发一份给他。晚上就收到周老师回复的e-mail,欢迎我成为他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联系周老师,遗憾地是他在外地开会,失去了当面请教的机会。直到1年后我从日本回来参加研究生复试,才和周老师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现在,我和同门在临港校区海洋学院305办公室,和周老师的办公室仅隔着一条走廊,随时可以聆听老师的教诲,我们和周老师接触得越深入,就越发打心眼里敬佩他。
      别看平日里周老师公务繁忙,办事效率却出奇得高,仿佛事情千丝万缕都连在他的手上,处理起来却是有条不紊。每次我给他发论文或者提纲,他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给予回复,并且在原文上一一注明,该删除哪句话,哪个词语值得推敲,哪些地方表达含糊不清,哪些论点论据不足,一字一句,修改得认真仔细。不由得“逼”得我养成了下笔前要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的习惯。大概是周老师早年留学英国的缘故,教导方法十分独特,在选题上给我们极大的自由度,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喜欢的研究方向并且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然后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帮助我们去寻找去发现。我的论文方向就是曾经一改再改,挑来挑去,才选到最为满意的题目。偶尔他会让我们去自己犯一些小错误,这样学到的东西印象才更加深刻。
      说一口地道流利英文的周老师早已是拥有国际化学术背景的international person。作为一个空中飞人,他常年把飞机当成公共汽车,或出席或参加或主持国际会议。一次闲聊中,周老师说会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每一个去过的国家,那天数数有一百多个。有人说眼界开阔的人心胸必然宽广,因为和异国文化的相处需要更大的宽容心。在周老师身边你真地能感觉到他如海般广阔的胸襟,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我们同门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周老师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和一支笔,在会议上一边认真听取其他专家的发言,一边做记录。他的案头堆满了各种研究材料和最新的杂志,遇到感兴趣或者和我们研究领域相关的或者他认为对我们有帮助的文章,都会很兴奋地与我们讨论。他对很多电脑软件的应用比我们还熟练,常常让我们汗颜。这真的是一个从未懈怠过、一直在studying和thinking的学者,套用流行的说法,周老师是学习着并快乐着。只要他在办公室,就会敞开大门,欢迎任何想和他探讨各种问题的老师和同学进来聊天。他宽广的思路、精辟的见解、敏捷的反应,往往会让你如沐春风,不虚此行。
      周老师热爱运动和音乐,摄影和写博客,皮划艇和手风琴是他的绝活。一起出去游玩之时,周老师最爱将佳能的单反相机挂在胸前,对着风景认真拍摄,那架势还真不输一个专业摄影家,回去后精修照片传到网上,和网友们共同探讨摄影艺术。他的个人空间也很有意思,很多词汇都是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语言,让人感觉不到年龄的距离感,只有走近他的亲切。毕竟一切光环的背后,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爷爷和一只猫的主人,他和所有人一样享受着平淡却温馨的朴实生活。
      此时此刻已是2009年的四月天。办公室传来敲门声,微笑着走来的正是吾师周应祺,胳膊里夹着记录本,问问我们此刻的论文进展情况如何,接着便急匆匆地去行政楼开会,留下一个矫健的背影。
      我向着窗外望去,天很高,云很淡,风很清,草坪上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在浓浓春意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熊猫兔)  
      (周应祺,我校原校长,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水产高等教育40多年,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和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10月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回国人员称号。目前主持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工作,农业部渔业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担任《水产学报》,Environment Biology of Fish(Springer出版社)和Fisheries Research(ELSEVIER出版社)等学术刊物编审委员会委员,亚洲水产学会理事。)

(校报687期二版 4月30日)

我身边的好老师之——一滴水的光芒

      他说他乐为教师,因为每天面对的是单纯而充满活力的学生;他说他乐为教师,因为教师无私而圣洁,纵然一身清苦也怡然自乐;他说他乐为教师,因为在适合自己的这个行业中,他寻觅到了人生的价值。他就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平静而实在地把太阳的每一缕光辉反射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间——他就是我校体育部教师司徒乔笙。
      司徒乔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可用“和蔼可亲”来形容。每当学生有疑难问题联系到他时,只要情况允许,他总是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安排见面时间和地点,常常会因为辅导学生时间太晚而没能赶上校车,只好在办公室里凑合着睡一夜。后来,他索性就每周安排一到两天晚上睡在办公室里,专门帮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一些问题。他教的是体育,却会经常和学生一起谈理想、国情,谈工作、学习,学生们赞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见地的老师”。

      司徒乔笙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负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总是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发奋努力。虽然是老教师,很多教学内容都烂熟于心,但他仍然不敢懈怠,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他所带班级的同学们说,“他尊重我们,我们也尊重他,因而会尽全力做得更好。”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很投入,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着每一个动作。耐力跑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最简便、最有效的项目,也是体育课中学生们最怕的一个项目,但在练习中,司徒乔笙经常会陪同学们一起跑完全程,一边跑,一边喊口令给大家鼓劲。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现状,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他认为,大学体育一定要讲究实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他会经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是司徒乔笙对自己的期许。工作中,他恪守自我,坚守原则,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他觉得“适合是王道”——“我既然觉得自己适合教书,就义无返顾地踏进了教师行业,进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那就要做得于心无愧。” 司徒老师描述自己日常生活状态的话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说:“我一般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不是在家里,就是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十多年来,司徒乔笙在工作上从未请过假,即使在母亲重病瘫痪在床直到去世的五年中,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困难,甚至没有调过一节课。在已经过去的六个学期的学校网上教学评估中,他的成绩5次名列第一,1次名列第二;在学校的bbs里,留言板上的司徒乔笙也是好评如潮。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司徒乔笙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他具体负责向心力社团和游泳社团以及校游泳队的指导和训练工作。为此,他几乎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带学生进行训练和活动。没有训练场地,他就想办法四处联系,甚至自己掏腰包去租场地、买器材。在他的带领下,游泳社团战绩辉煌,硕果累累,并获评校“优秀明星社团”。去年暑假期间,体育部为准备上海市第一届学生运动会加班工作,正值搬迁,学生10月中旬才开学报到,而运动员报名表和照片必须在九月中旬前上缴组委会。就在大家都认为今年可能无法派队参赛的时候,司徒乔笙联系到还在休假的学生处负责人员,从已经打包的学生档案中调出学生的详细资料和照片,并亲自到照相馆洗印,并给每一个学生打电话核对确认。开学后,他一边忙着搬迁后的整理工作,一边想方设法挤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赛前的训练和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届运动会上,我校游泳队获得了四块金牌、六块银牌和两块铜牌的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没有荣誉频至的骄人成绩,黧黑的面孔,朴素的衣着……在海大15000人的大家庭里,司徒乔笙普通得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而海大正是在许多像司徒乔笙这样的水滴的凝聚与反射下,绘就了七彩的虹,绘出了绚烂的美。(体育部  焦敬伟)

(校报688期二版 5月18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