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率博士服务团赴灾区开展科技服务

发布日期:2009-08-06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581设置

      2009年7月31日—8月2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八分团一行前往四川省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夏季活动。服务团由潘迎捷校长亲自率领,团员由校办张敏主任、科技处副处长陈文银、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成辉博士、吴惠仙博士和部分研究生组成。

潘校长亲临池边进行现场指导

      此次科技入户行动任重道远,地震对都江堰市的渔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冷水鱼产业在震前是都江堰优势产业,“5.12”时几乎损毁殆尽,继而发生的堰塞湖更进一步导致了渔业特别是冷水鱼产业的近乎全军覆没,给灾后重建带来更大的困难。灾后,我校迅速投入到都江堰渔业重建工作中,自去年7月5日科研处陈文银教授带队奔赴都江堰开展渔业重建规划。一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根据上海市援建都江堰市恢复重建指挥部的要求,在上海市农委、科委的一线指挥部领导的支持与牵线下,结合我校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支援行动。今年“7.17”的泥石流再次导致渔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部分已恢复灾后生产的鱼场复又遭受灭顶之灾,更有甚者全场均被泥石流掩埋。
      潘迎捷校长亲自率队走访了部分冷水鱼基地,与广大渔民朋友亲切交谈,并指出:“渔业是都江堰农业受灾最严重的,灾后重建任务繁重,责任巨大,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让渔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江堰有非常好的渔业资源,此次科技入户一定要切实了解渔民的困难和需要,结合我校的科技人才优势,通过科技下乡活动,手把手、面对面帮助渔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发挥三农服务精神,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把科技入户工作落到实处,为创建都江堰灾后重建致富中心贡献我们的力量。”
      都江堰具有丰富的冷水资源,但一般冷泉水均集中在山涧处,是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多发地,渔业恢复难度较高。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贺毅群、施忠、郑广宏等处长已驻扎都江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一年有余,提起渔业灾后重建,感触颇深:“都江堰渔业受灾最为严重,重建工作困难重重,除基础设施外,全方位的渔业规划、鱼苗的引进和恢复繁殖、技术更新、养殖模式等均需重零开始,但我们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将渔业重建工作做好、做到实处,并提高其科技含量。”对于渔业重建规划,指挥部和当地渔政部门一致认同潘校长的环保是第一位的原则。都江堰是成都水源地的重要保护区,其地理位置特殊,渔业灾后重建须紧扣环保意识,这给都江堰的渔业恢复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标准更高、责任更大。

     在三天的科技入户行程中,服务团成员先后重点调研了当地的冷水鱼类繁殖与苗种培育中心,检查了我校“上海市科委西部项目——都江堰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执行情况,仔细观测了冷水鱼种生长状况和对都江堰水环境的适应性。走访了当地渔民,询问了解了其养殖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技术需求,并在进行现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养殖建议。吴惠仙博士更是现场进行鱼病诊断,提出相应的治疗意见和建议。王成辉博士就亲鱼培养、鱼苗繁育提出了切实的措施。
     
走访调查结束后,上海海洋大学服务团由陈文银副处长主持,组织开展了专家与渔民代表、当地渔业系统领导和指挥部灾后重建工作小组的座谈会,讨论了引入的冷水性鱼类在当地的养殖现状,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今后进一步发展工作的看法。座谈会中,渔民们表示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上海援建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带给他们最重要的不仅是援助过程中的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科技入户过程中带去的养殖技术与养殖观念更新等无形的财富。与会人员均深刻感受到了“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的精神与执着。渔民代表都江堰通威三文鱼公司经理赵跃春表示科技入户行动既是为他们送来科技,更是送来未来希望。他表达了广大渔民的心声:我们不会被地震震垮,虽然地震将养殖场所、养殖设施、养殖鱼类等均毁于一旦,但我们会重塑信心,在上海的关心和支持下将灾后重建搞好,虽然路道艰难,但未来有希望!

服务团组织开展座谈

      科技服务交流过程中,潘迎捷校长表示科技入户行动仅仅是我校援建的一个部分,在今后的合作指导过程中,将利用我校特有的资源全力提供更长远的技术支持及服务,争取在都江堰共建高科技的冷水鱼养殖繁育基地,恢复并促进当地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健康有序发展。活动结束后,潘校长和指挥部领导向渔民代表赠授了养殖过程中常用的科技类图书。

赠授渔业科技图书

      此次活动,服务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后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了解了生产一线的动态和灾后重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摸清了灾后恢复养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和今后科技服务的发展方向。团员们在深夜返沪的回程中均表示责任重大、后续工作良多,希望今后能长期持续从技术层面帮助都江堰灾区恢复渔业产业。

(水产与生命学院 科技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