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我校在行政楼104会议室举行海洋文化与社会学科建设研讨会。校长潘迎捷,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吴建农与科技处处长李柏林、人事处处长郑卫东、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平瑛,人文学院院长张继平,社科部主任董玉来等出席会议,40余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推进我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由经济管理学院牵头的085海洋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项目组,主办了“海洋文化与社会学科建设研讨会”,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推进我校海洋文化与社会学科建设。
潘迎捷校长在简短的开幕式上指出,我国海洋文化古老而悠久。海洋文化学科建设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通过学科建设要建立一支核心队伍与外围队伍相结合的海洋学科建设力量。今天,海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海洋权益问题日益引起世界涉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是一个世界海洋大国,如何面对海洋是一个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今,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纷纷推出海洋发展战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也提出海洋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强海洋文化这一国家海洋“软实力”的研究非常重要。
在李柏林处长主持的主题报告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晓鸣,以“海洋文化的呈现和内涵开掘”为主题畅谈了对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认识。他认为:要以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发展海洋文化学科。要“海纳百川,海通四海”。“海纳百川”是胸怀,“海通四海”是目的。他强调,面对大海,我们应该有完全不同于陆地的战略思想。如果说大地是母亲文化,那海洋就是祖母文化。在后奥运、后世博时代,海洋能否作为某种精神象征?海洋大学的精神能够体现为海洋的精神?这一系列海洋文化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归根结底,大海是由人的脑海组成的。海洋文化是人与海洋之间的互动。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以“从文化属性和以往实践思考学校的海洋文化建设”为题,指出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建设,就是海洋大学的内涵建设。海洋文化综合表现为涉海大学的本质、特色与人文精神,因此要从学校顶层设计海洋文化学科建设思路。他引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的名言“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认为海洋文化建设要追求文化力的最大化,而不应仅仅是学科建设问题。要避免“有知识没文化,有特色没品味”。他总结了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的经验,建议海洋文化建设,不仅仅从学科建设角度考虑,而应作为高校的一把手工程推进;文化建设要注意积累,不应操之过急;学校要给予文化建设特殊政策,同时在具体操作中建议开设一门海洋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科的结合、融合,将海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与管理。
之后,与会代表进行了自由交流。吴建农助理认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非常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他欢迎广大教师多开设海洋文化类课程。董玉来主任认为文化体现精神,精神彰显文化。孟庆梓博士认为建设海洋文化学科,制度建设是基础。要立足区域,与社会需要相对接。比如通过设置海洋文化专项基金、在学报开辟专栏、承办国际会议等形式予以推进。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兴勇主持了交流活动。
会议历时半天,紧凑而充实,增进了大家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在诸多领域就海洋文化学科建设达成共识。
(085海洋人文学科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