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教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始终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规范培养管理为保障、促进健康发展为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为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使广大研究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强技能,服务三农。海大研究生谨遵 “把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教导,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
下面介绍的是水产与生命学院养殖专业08级硕士王昂和汪清两位同学在辽宁盘山水产养殖基地蹲点期间的生活情况,就连我校老教授王武导师说:“看了两位研究生的工作情况介绍和他们的工作照片,心里十分高兴。尽管他们远离学校、老师,但他们继承和发扬“老水院”“勤、朴、忠、实”的光荣传统,为学校增了光。看到了他们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他俩身上看到我们“老水院”、“上海大”青年教师的身影。看到他们拍摄的河蟹蜕壳录像,感到这份录像的确来之不易。因为河蟹最怕紫外线,所以河蟹蜕壳通常在夜间、黎明时进行。一般人很少能看到河蟹蜕壳的全过程,更难拍摄到。我本人一生也仅观察到2次,但当时的条件,没有拍照,更谈不上录像。观察河蟹蜕壳,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在稻田边经常地查找、耐心地等待、长时间的观察是做不到的。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河蟹生物学的理论,而且也是良好的教学材料。我为我校有这样的研究生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以下内容为来自辽宁盘山县河蟹研究所的表扬信。
这样的研究生,我们举双手欢迎
——记上海海洋大学硕养08级研究生王昂、汪清
上海海洋大学校领导、研究生部、水产与生命学院领导:
你们好!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和赞赏的心情,向各位领导反映贵校研究生在我县的工作情况。
王昂、汪清两位同学是贵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养殖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武教授和马旭洲副教授。他们参加农业部河蟹专项的子课题:稻蟹共生机理的研究。这是稻田种养新技术增产、增效的核心理论。
2009年6月,他们一年级的学习一结束,他们俩就赴辽宁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蹲点,和他的师兄吕东锋同学一起战斗。南方的学生,到关外东北农村,住农民家、睡土坑统铺,吃东北菜,生活上不习惯;而且他们对水稻种植一窍不通,对河蟹养殖也没有实践过,加上测试条件简陋,要在这里长期蹲下去,要做出成绩来,这对这两个年轻人来说,是从未有过的考验。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他们思想上也曾打退堂鼓。但当他们看到经常有一大批省内外的领导、科技人员专门来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现场考察,并将他们看作这方面的专家,问这问那,激发起他们从事稻田种养新技术的事业感和责任心。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研究稻田种养新技术,为种粮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出一份力而感到责任重大。
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试验点的养蟹稻田稻谷平均亩产703公斤,比对照田(平均643公斤/亩)增产9.3%;河蟹亩效益达1134元(平均亩产27公斤,平均规格106g)比当地传统的稻田养蟹(平均产量25.4kg、平均规格65g,平均效益380.4元)高出近2倍。其综合经济效益达2102.2元/亩,比对照稻田(705.4元/亩)高出近2倍。在这些生产成果中,也渗透着他们的大量汗水。
他们的试验也初步取得了成效。他们经测定发现:水稻栽插采取“大垄双行”技术后,使稻田中间的每一穴水稻均产生边际效应;他们试验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在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条件下,杂草密度减少50%以上,土壤有机质反而增2~12%;他们采强化营养技术,使稻田中的商品蟹规格明显增大。河蟹在稻田中“负责”除草、除虫、松土、增氧、均衡、均匀施肥。平均每一只河蟹“管理”25穴水稻,这就大大促进了水稻生长。做到“稻蟹共生”。
2010年,他们的劲头更足了。王武教授、马旭洲副教授多次与他们详细研究试验方案,他们感到研究的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河蟹生物学内容,而且对农民增收具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在学校呆不住了。只等盘山的土地解冻,他们就来盘山蹲点,参加稻田种养技术全过程。在今年的设施布局、田块选择到施工期间,他们积极主动地按着王武老师、马旭州老师的实施方案,带着图纸、拿着米尺、插定标记,每天都是先于民工到场,后于民工撤离。在田间工程进度缓慢的后期,两位亲自上阵,几天下来,双手留下的全是水疱。插秧期间,由于农事集中务工人员紧张,他俩一个驾驶插秧机,一个装秧苗,早4点到晚8点连续苦干了5天,在每天工作结束回住所的路上,累得他俩多一句话都不想说。在接下来蟹种分池几天里,打样、分等、过数、起网、运蟹,特别是分到每个池的苗种,都是他俩亲自去放、去投料、去检查和确定饵料数量等关键工作。在进行不同营养对河蟹蜕壳的增重率变化的研究过程中,他俩采用以网箱单体、确定测试蟹、多次重复的观察检测,确定了“蟹种入池——脱壳前——脱壳后——24小时——48小时——1周——2周——二次壳前——壳后——24小时——48小时——1周…..等关键节点,取得了大量增重和体长的变化数据;他们还引用南方大规格河蟹培育技术——对稻田里的河蟹采取强化营养等措施,如今第二次蜕壳的河蟹规格与南方差异明显缩小。他们首次观察到河蟹蜕壳的全过程,并做了全程录象。这些都是河蟹养殖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重要创新。
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他俩还抽时间向周边老农学习水稻种植,向科技人员学习养蟹经验,向辽宁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学习田间试验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还到周边田块调研,与水稻生长差的田块的农户研究存在问题,指导稻田养成蟹和蟹种养殖户管理技术,并主动地为他们测定水质。在蟹苗暂养期间,他们连续多次主动到养殖大户田间地头,分析传授密度、饵料、水体、水质等与成活率、暂养规格的重要关键问题,白天、黑夜连续干,最晚一次到住所已是凌晨4点多。河蟹养殖研究所于永清副所长说:“他们每天都有一大批问题要问我,弄得我也要经常得准备准备”。他们在试验测定的同时,积极主动参加稻田养蟹管理工作,与当农民打成一片,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看到他们的工作,我们也十分感动。这充分体现了贵校教书育人的风格和研究生的质量。
我县海洋渔业局张士凯局长说:这样的研究生来我们县搞试验,我们举双手欢迎。
感谢学校对我县稻田种养试验的支持,感谢学校将这么好的研究生送到我县。欢迎贵校更多的研究生来我县参加者试验研究工作。
此致
崇高的敬礼
辽宁省盘山县河蟹养殖研究所
2010年7月10日
(水产与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