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赴苏渔区开展服务

发布日期:2010-07-1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785设置

      7月15日至7月19日期间,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由王武教授、潘连德教授、马旭洲博士、曲宪成博士和两名硕士研究生一行6人组成,赴江苏盱眙、洪泽、楚州两县一区的渔区开展科技服务“夏季行动”。

百名渔技推广人员聆听王武教授“传经送宝”

向养殖户赠送书籍

       服务团到达渔区后,在淮安市农委何玉明调研员的陪同下先后走访了盱眙仁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满江红龙虾股份有限公司、洪泽县水产良种场、淮安天参水产科技园区、楚州区南闸镇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养殖基地和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并现场与渔区负责人员进行了交流、座谈,教授博士服务团了解了渔区的生产、经营状况。王武教授现场针对一些公司的养殖现状,提出了如何加强池塘基本建设,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小龙虾、河蟹以及鱼类的饲养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建议。例如:盱眙是小龙虾的主要渔区,服务团提出:将养虾池中露出水面的虾岛变为水面下10~20厘米的台田,不仅提高水体的利用率,而且增加小龙虾栖息、蜕壳场所,也有效地防止水老鼠筑巢;将防逃网从池埂上搬到池埂下的水中,可大大减少小龙虾的穴居数量;增加混养种类和数量,特别是推荐混养细鳞斜颔鲴(环保鱼)来清除池中腐烂的水草、有机碎屑,清除养殖户最可恨的“青泥苔”,改善水质;以混养小型肉食性鱼类控制小龙虾生长期密度,特别是介绍了以混养沙川河塘鳢替代鳜鱼技术等。洪泽县和楚州区是河蟹主要渔区,服务团针对当地存在地问题,提出:养蟹塘以种植金鱼藻取代苦草;采用“围蟹种草”技术;根据河蟹生长规律,在投饵上采取“精、粗、荤”原则等建议。这些“以鱼净水、以渔保水”的生态养殖新技术,引起了养殖单位极大的兴趣。养殖单位纷纷表示,有些技术现在就可以采用,其它的技术,今冬明春就实施。潘连德教授就水产养殖大户存在的鲫鱼孢子虫病,草鱼疾病龙虾池塘丝状藻藻华(青苔)危害和控制等技术进行了交流。

王武教授在池塘边与当地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服务团成员在当地调研时与当地领导合影

      其间,王武教授向有关领导和各渔区养殖大户赠送了王武教授总结20多年甲壳动物养殖理论和经验编著的著作《河蟹健康养殖》。另外,王武教授就洪泽县的养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江苏省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
      7月18日,在淮安市农委的大力协调和支持下,教授博士服务团淮安市举办了2010年淮安市渔技推广人员培训班,除了全市、县水产主管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参加外,各区县的技术指导员、养殖大户共100多名渔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上午王武教授为培训班作了“淮安市虾蟹养殖的问题与对策”的讲座,针对各区县的调研的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通过大量的照片和实例,推荐了一系列生产上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接着,潘连德教授作了“鱼、虾、蟹疾病和丝状藻防治”讲座,潘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如何正确诊断虾、蟹、鱼各类疾病的办法以及治疗方法。王武教授和潘连德教授的讲授得到了培训班的成员的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说:能听到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讲课,我们十分有幸,真是名不虚传。专家们讲的内容就是针对我们生产中的困惑,可以说: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些技术真的很解渴,也很兴奋,我们回去就可以用。他们纷纷表示,这些教授、博士,以前请都请不来,现在利用暑假直接下渔区为渔民办实事,真是一件大好事。养殖户们希望服务团成员将他们的感谢带回学校,谢谢校长、书记对我们渔民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还希望学校的教授、博士们能多来淮安,帮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下午王武教授又专门针对淮安市农业的热点问题,详细介绍“稻田种养新技术”,特别是王武教授的:“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的新观念,引起了当地领导的和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认可, 他们纷纷表示要与我校进一步合作,重振淮安市稻田养殖的雄风。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赴江苏盱眙、洪泽、楚州渔区开展科技服务“夏季行动”活动得到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目的。当地领导希望今后能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

(水产与生命学院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