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匹配的志愿者——我们的非洲“白菜”兄弟

发布日期:2010-09-0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595设置

      非洲留学生服务非洲馆
      9月6日一早,非洲联合馆又迎来了一批崭新的游客,与往常不同的是,非洲馆白菜地里出现了三颗“黑菜”。把守东门、北门岗位的非洲留学生志愿者岛迪、阿布杜勒、阿布巴卡三人迎来了游客的驻足,纷纷要求合影留念,一时间三颗“黑菜”成为了当天非洲联合馆中最耀眼的明星。
      这三颗“黑菜”就是来自于上海海洋大学第十批次的坦桑尼亚留学生志愿者。他们放弃了暑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炎炎烈日,毅然投身世博志愿服务。

      认真踏实的非洲公仆
      阿布杜勒是一名22岁的坦桑尼亚农业部官员,学习非常刻苦,乐于跟其他中国人沟通,汉语水平不错,基本交流没问题。而岛迪已经41岁了,同样也是坦桑尼亚农业部官员,他为人幽默,积极向上,与每个中国志愿者都能打成一片。45岁的阿布巴卡,非常想要留在中国,想在中国修完大学本科,接着在中国申请研究生,甚至博士,他热爱中国,毕业后还想要在中国发展。
      为了能够适应世博工作的要求,他们认真学习中文,从半年前的面试中文半生不熟,还需要用英文和手势来交流,到现在的语言沟通无障碍,他们付出了比平常学生更为刻苦的努力。他们的辅导员潘桂妮老师说:这几名学生学习非常积极主动,利用一切可能与身边的中国人交流沟通汉语,不断学习与世博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他们为人非常踏实,认真服从非常片区志愿者工作的一切安排,积极配合,毫无怨言。当得知自己的服务岗位在自己的国家场馆时,他们表现得异常激动,还主动地为同组中国志愿者们介绍起他们国家馆的特色来。
      我们的非洲兄弟
      非洲联合馆的志愿者团队因为有三位小黑菜的加入,而分外精彩。与志愿者金慜搭档的是阿布杜勒,经过实训,他们已经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实训的第一天,我们在队伍中总能见到金慜停下脚步,等待落在队伍最后的阿布杜勒。可到了正式上岗的第一天,组长在临近上岗前催促阿布杜勒时,问他为什么还不出门,阿布很坦然地说道:“I am waiting for my brother.”
      非洲留学生志愿者上岗时时值穆斯林斋戒月,开头几天的上岗,三人均未进一滴水,未食一粒米,却跟其他志愿者一样优秀地完成了实训任务和第一天的岗位服务。他们认真了解场馆周边公共设施,学习在岗小白菜们的服务技巧等,足迹遍踏浦江两岸。他们的敬业精神,也让身边的白菜们深受感染,看着兄弟们上岗时的认真坚持和些许虚弱,身边的小白菜忍不住了,原本一小时换一次岗,换班的小白菜故意总是晚些下班,又早些来换班。阿布杜勒对兄弟们的体贴报以微笑。可能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的肤色不尽相同,但聚集在志愿者之心下,我们是永远的兄弟。
      我是志愿者,我是世博通
      9月6日正式上岗,他们便能用简单中文解答非联志愿者经常被提及的问题,如非联总章那里敲,如何去浦西,意大利馆在哪里等等。在面对中外游客时,还略显羞涩,但面对纷至沓来的、想要一睹“黑菜”风貌的游客时,他们逐渐成为非联游客眼中的关注焦点,一度使得非联出入口被围得水泄不通。
      三人中数岛迪的中文讲得最好了,今天他过于热心,情急之下对一名中国老人脱口而出“excuse me”,当时老人愣住了,定睛看着他,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两个人对望了两秒,他的中国搭档赶紧对着老人进行解释,并将老人引向了她想去的北门。搭档赶忙安慰岛迪,并鼓励他说:“其实你说中文,他们能听懂的。”于是,岛迪沉默了一会儿,对搭档说:“下一个问题,我来回答。”
      阿布三人非常好学,对于这次的志愿者工作也用心投入,他将中国志愿者特意为他们翻译和标注的非联场馆地图标注得密密麻麻。因为常拿出来看,有些地方已经破了,中国同学又给了他们一张新的,可他们不要。他们自己借来胶带,从反面将地图补好。中国同学很不解,便向他们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是怕上一批志愿者指导他们的笔记丢失,才小心翼翼地将这份破旧的地图修补好,以便更好地为游客指路,做好一颗兢兢业业的“黑菜“。
      相信非洲联合馆的中非志愿者们团结一心、其乐融融的和睦氛围定将在未来的14天中,用汗水谱写青春篇章,用微笑点燃非洲风情。

(世博工作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