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辽宁试验稻田亩效益超2000元

发布日期:2010-09-3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019设置

      2010年9月21日由上海海洋大学主持的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项目(财政部、农业部下达的国家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优质蟹种规模化繁育与养殖示范”编号:nyhyzx07-045)验收会在辽宁盘锦举行。验收会由农业部渔业局科技处赵江处长主持,农业部科技司副处长纪绍勤、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陶承光、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杨宝瑞、辽宁省农科院科技处处长孙富余、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科教处处长蒋海山、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陈文银以及省市相关主管领导和专家参加了验收会。

验收会全体专家

现场验收水稻

潘校长与王教授检查河蟹

      验收会通过听取项目汇报,观看工作录像,现场测产和专家评审几个环节进行。验收会分别由辽宁省农科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教授、专家组成水稻和河蟹两个验收组。专家组对位于盘山县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种养新技术示范园区的养殖成蟹稻田、养殖蟹种稻田进行水稻和河蟹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
      强化营养饲养成蟹稻田、普通养成蟹稻田、不养蟹稻田和饲养蟹种稻田的水稻产量分别为673.5、660.5、667.0和658.5公斤。养蟹稻田的水稻不仅不减产,而且其价格较不养蟹稻田的水稻价格高0.3元/公斤,所以,效益分别为1422.55、1379.65、1201.00和1373.05元。
      强化营养饲养成蟹稻田雄蟹平均规格为123.94克,雌蟹平均规格为108.86克,平均产量为25.6公斤/亩;普通养成蟹稻田雄蟹平均规格为98.73克、雌蟹平均规格为74.12克、平均产量为19.01公斤/亩,饲养蟹种稻田的河蟹规格和产量分别为120只/公斤和70公斤/亩。成蟹和蟹种的经济效益均亩超1000元。
      我校辽宁基地负责人马旭洲博士介绍了该项目的实施情况。自2008年起,我校有6个人次的研究生,在4~10月,赴辽宁盘山农村水稻种植区实行不间断蹲点,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当地科技人员、农民共同工作,不仅达到水稻和河蟹亩效益超“双千”的目标(即水稻1000元,河蟹1000元),而且初步探索了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的增产机理。目前该项技术已在盘山县推广43万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61%,2009年全县水稻+河蟹亩平均综合效益达1543元。今年丰收在望,特别是河蟹,生长规格普遍比去年大,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在验收会上,潘迎捷校长、陶承光院长、杨宝瑞副厅长和纪绍勤副处长分别讲话,他们对以“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为核心的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给予高度评价。通过该模式增产机理研究,为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打下了扎实基础;从而建立了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1+1=5的新理念。该项目技术不仅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可在辽宁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而且对东北、西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有现实意义。
      农业部科教司推广处纪绍勤处长讲到:“这项技术实现了稻蟹种养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辽宁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们要加大宣传,加强推广。”潘迎捷校长指出:“这个项目之所以取得了很大成功,项目组采用“官、产、学”相结合,种植学科与养殖学科相结合,研究生现场蹲点与实验室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村、民六位一体产业推广体系,是很有生命力的推广新模式。我们要联合农科院在这里共建北方稻田种养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平台,把这一工作继续总结、提高,向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杨宝瑞副厅长最后讲到:“这个项目辐射能力强、推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我们要在管理体系、科技体系和辐射效益上继续认真总结、升华,拓宽辐射推广范围,继续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

潘校长在研究生住处了解研究生生活和工作

      验收会期间,潘迎捷校长察看了研究生在农村蹲点的住处和实验室,询问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鼓励他们继续创造业绩,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出成果、出人才。

(科技处、水产与生命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