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在庆祝建校98年之际,象山海洋文化摄影展暨世博后海洋民间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图文信息中心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与会致辞。活动由宣传部、图书馆主办,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象山渔文化研究会协办,校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活动还得到上海高等教育085建设项目资助。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为象山海洋文化摄影展开幕致辞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教授陈韬欣然题词
与会代表合影
当天,来自校内外的数十名师生和嘉宾,在图文信息中心三楼大厅,共同欣赏了由象山渔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渔文化》副主编潘琼摄影,反映象山渔风渔俗的66件作品。这些图片以纪实性手法,以艺术视角,精彩再现了象山中国开渔节、象山开洋谢洋节、“三月三,踏沙滩”、“七月半、放水灯”、晒盐与紫菜养殖、休闲渔业等生动场景,为我们开启了通向象山渔文化的时空之旅。
随后,“世博后海洋民间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图书馆508会议室举行。海洋文化中心副主任韩兴勇教授主持了座谈会。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介绍了上海海洋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他指出,中国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值得认真挖掘、梳理、研究与推广。
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德认为海洋文化研究非常重要。他举例说上世纪,日本民俗学者曾来我国考察民俗,为日本企业设计适应中国人消费心理的产品包装提供依据。这说明文化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吴副主席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通过研究海洋文化,可以了解人类关于海洋的历史,促进经济发展,重建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培育适应海洋世纪的生活方式。
象山渔文化协会副会长郦伟山,介绍象山从2004年开始渔文化建设活动,创办了《渔文化》杂志,出版了《象山渔乡民间故事》、《渔文化美食》、《渔文化研究》、《象山海鲜菜谱》、《象山妈祖文化述略》、《中国渔文化论文集》等著作。他还介绍了象山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等渔文化活动。认为渔文化有助于促进八大产业,即休闲渔业、渔业餐饮产业、渔业会展产业、海洋传媒产业、海洋刊物出版业、海洋文化影视动漫产业、民间文艺产业、民间工业等。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郭永明,由象山渔文化、闵行马桥文化的共通之处,认为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资源所形成的海洋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研究意义。从中,可以启示当下从海洋文化视角考虑如何解决海洋污染、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等问题。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多年执着于渔文化田野调查的王水,由黑格尔关于文化的分类,以东海大黄鱼等的资源衰竭、东海近海岸开发过度造成海洋污染等问题,提出渔业应可持续发展,应针对渔业发展现实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华龙,阐述了海洋文化的研究潜力与发展前景问题。他认为从民俗学、民间文化角度解读、传承海洋文化,是一个富有潜力的研究空间。
会上,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韬,特地创作并赠送了“千里海风吹世博,十顷洋面绽金辉”的楹联,还当场提笔挥墨,创作、书写了“海光妈祖耀,洋面鱼龙欢”的楹联。
宣传部部长江卫平、图书馆总支书记郭亚贞等出席了展览会与座谈会。
(秦鲁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