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义
(记者 崔鲸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还特别用一章来讲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高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义高兴地告诉记者。
对海洋有着不解的情怀
两年前,陈明义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会大会发言时作了“要像发展航天事业那样推进海洋探测与开发”的呼吁。去年两会,陈明义委员以发言、提案的形式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在国际海域的工作,维护拓展我国在大洋的权益》以及 《建设海洋强国的十点建议》两份材料。今年,他同样积极地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建言献策。
这位历任福建省省长、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政协主席等职务的委员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1966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过教师,在厦门水产学院担任过副教授、渔机系主任、副院长,还曾到挪威理工大学、海洋技术中心做过访问学者。 “我与海洋造船业有过27年的渊源,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我希望能为热爱的海洋事业做一点事情,希望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得又好又快。”
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
陈明义委员说,当前人类正在以新的姿态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新的海洋战略,国际上新一轮海洋竞争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国际上的海洋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权竞争,另一个就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我们一定要有紧迫感,加快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
“要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就必须要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这不仅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陈明义委员提出,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要提高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必须加大投入,以研究深海环境观测、资源探查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为突破口。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条件和发展需要,作出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指导,在我国沿海建设若干个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各地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准发展定位,也可考虑引进海外先进技术进行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再造三至五艘大洋科考船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拥有数十艘大洋调查船而言,我国长期以来只有 “大洋一号”船、 “雪龙”船等几艘海洋调查船,这让陈明义委员感到十分忧虑。
陈明义委员指出,建设大洋科学调查船是维护和拓展我国大洋权益的需要。他建议,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再建造3艘~5艘可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海洋地质、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渔业资源等并具有远洋能力的科学调查船,可以将调查船布置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海洋科技发达的地区,如青岛、上海、厦门、海南等地。
为提高船舶使用效率,陈明义委员还建议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多实施共享航次。同时,扩大覆盖面和加快调查进度,实现常规性海洋科学调查,为提高我国在参与大洋事务中的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1年3月8日)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