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近百年风雨沧桑,虽五易校址,十一次更名,然与海洋之联系,确始于建校之初,贯穿于学校发展。
今以图片展回顾海大与海洋,纵览海洋发展之沧桑,众先贤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攻坚克难,于近海远洋,劈荆斩浪,搏浪天涯,为国之海洋奋发图强!
忆往昔,踏浪五湖四海;谋发展,辉煌前景无限!
清末,甲午惨败,国势衰微,海权旁落。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痛感:“渔业者,海线之标识也……有公认之海界,即当自行我领海主权”,提出“渔权即海权”的主张。1912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设立,划拨吴淞镇炮台湾土地创建校舍。俗称吴淞水产学校,亦称“吴淞水产”。
1912-1937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门(正面)
1914年定勤朴忠实为校训
吴淞炮台湾校舍内景
历经20年扩充与发展,有渔轮1艘、实习船2艘、实习工厂2所、养殖试验场等,设备属全国之冠。民国4年建造淞航号船作为该校实习船,民国8年又添造海丰号实习船供学生渔捞、航海实习之用。1932年1.28淞沪抗日战争中,日海军炮击,空军狂轰滥炸,校舍和设备严重损毁。实习船淞航,海丰号俱毁。
1915年增“淞航号”实习船
1919年添柴油发动机“海丰号”实习船
建校后,虽然资源短缺,条件有限,但学校还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海上实习。
1947-1951年期间的学生海上实习
1947-1951年期间的实习工场
海上渔捞实习
学生航海实习仪器
端艇实习
海上捕捞实习
民国10年开办养殖科并设编网职工科和贝扣职工科。民国11年建淡水养殖场于昆山周墅,造大小鱼池6口面积1.4公顷,另有实习工厂2所。
1947-1951年期间的实验馆
贝扣工厂实习
编网工厂实习
分拣渔获实习
校外盐场实习
鱼干制作实习
渔获分装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从创办到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共培养了渔捞科学生21届、制造科学生20届、养殖科学生2届,航海专科学生3届,远洋渔业专科学生1届,贝扣和编网职工科学生各1届,累计达800多名水产、航海专门人才。他们或主持渔业行政,或从事水产教育与研究,或经营远洋近海各种渔业,或经营与渔业有关之各加工工厂,或担任国营民营各商轮公司船长大副等高级船员,先后服务于国内与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水产、航海两业的早期骨干。
国立中央大学水产学校时期航海专科学生合影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第一届毕业生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证书
旧毕业证书
(党委宣传部、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