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高文成 教授谈论文指导“八步法”
2011年4月25日,上海海洋大学“2009-2010年度优秀实验实践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先进表彰大会”在海洋学院A323室召开,程裕东副校长、各学院、教务处、设备处相关领导和受表彰先进个人参加了会议。颁奖结束后,6名先进个人进行了交流发言。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高文成教授代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做了题为“谈谈我的本科论文指导八步法”的交流发言,受到了程校长和入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两年来高文成教授共指导了13名英语本科毕业生,其中优秀5人,良好7人,一般1人,学位论文优良率为:92.3%。多年来,他始终以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精深的英语语言学理论,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科研素养潜心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效果显著,双选人气高,指导的学生考研率较高,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和学校的认可。
鉴于目前在部分毕业生中存在的毕业论文被动应付,感觉枯燥,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不端学术行为等普遍存在的现象,他始终以“让学生体验学术论文写作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所研、有所得,让每一位本科生获得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学术研究意识和具备初步研究能力”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的实际目标。这种尊重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在老师的技术指导下,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自己去找答案的指导思想很受学生欢迎,变被动为主动,化枯燥为有趣,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学术意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过程。
他探索的有效的本科论文指导方法被称为“八步法”:
(一)兴趣引导题目,不强求、不分配学生论文题目。
通过面谈,他反复与学生认真商讨切实可行的论文题目。注重所指导的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前期资料积累,从中提炼出恰当的题目,鼓励中心选题但不拒绝学生感兴趣的边缘选题。变被动枯燥的被他动过程为主动有趣的自我探索过程。
(二)悉心现场教授文献查找方法和文献综述写作方法、强调文献思辨。
他为每一名学生现场演示如何利用图书馆 ScienceDirect 和 Proquest 查找外国文献,如何利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文献。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从哪儿查、如何查相关文献,并讲解文献综述写作方法和思辨的必要性。他认真地为每一位同学讲解站巨人的肩膀与研究创新的关系。
(三)让每一学生知道正常“引用”与“剽窃”的技术差别。
他高度重视学术规范,首先是对学生“做人”负责,其次是对学生“治学”负责。他耐心地告诉学生正常引用与学术剽窃的技术差别,引用通常是“转述”加“出处”而不能“照抄”,且分量不超过全文1/3; 详细地告诉每一位学生直引、间引、夹注、脚注、尾注的规范,它们与参考文献的区别与关系等等。但凡“下载”与“剽窃”的所谓论文严肃批评,一概不接受。
(四)亲自指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详细到3级目录。
他认为,一篇论文的关键在于提纲,提纲可以60%的程度上决定一篇论文的质量。特别是论文的“深度”与“广度”,而“深度”往往是学生普遍的难点。他反复与学生一起逐级商讨修改提纲,保证内容的两个维度和对本科生而言的可行性;然后是英文标题措辞的准确性、正确性、凝练性和对称性。唯有提纲得到他的同意之后,学生才能开始学位论文写作。
(五)采用过程写作指导法,全程监督每一位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过程。
他不仅仅强调最终的论文成品,整个过程通过面谈、邮件、电话监督,一周至少联系一次,一般困难用邮件解决,重要困难面谈指导解决。边写边改,每一位学生至少3稿以上才能定稿。如果说论文提纲保证了论文的质量框架,那么过程指导则保证了不偏离预定航向,有效预防了论文有重大质量问题而学生没有足够时间修改的被动局面。
(六)借鉴“写长法”,适当增加正文字数,确保“言之有物”。
为保证语言科学的可验证性,他认为要特别注意理论结合例证材料,不能简单地堆砌语料,例子要丰富且有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语料结合理论的学理论证部分,这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他同时把正文要求提高到6000英语单词,全文8000英语单词左右,要“言之有物”和“有自己的工作”,要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贡献或视角、或方法、或新观点等,着力提升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同时严把语言文字关,杜绝类似拼写、语法等低级错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七)格式要求规范,强调过程体验,有所研、有所得。
在经历3-4稿的内容修改完之后,再按照教务处的要求一丝不苟地进行格式完善,如封面、摘要、关键词、注解、参考文献、致谢等。他还要求对没有涉及的项目均采用国际APA格式。耐心告诉学生“摘要”的含义和写作格式,认真指导学生写中英文“内容摘要”,让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回答,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严谨的研究过程,感觉有所“研”,有所“得”,体验“成就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八)答辩认真规范,严格落实答辩后修改惯例,体现学无止境。
在院系毕业论文工作小组的安排下组成三人以上答辩小组,全英文答辩,答辩成绩和结论由小组讨论决定。答辩中如发现问题,他坚决让学生答辩后对答委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遵重学术惯例。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无止境”、“教育的目的是求真”的幼芽。
高文成教授还倡导所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号召大家俯下身子,踏实工作,共同雕凿、打磨人才培养质量这块看不见、摸不着但含金量最高的口碑。
他最后用三句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目的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价值在于创新。”
(撰稿:周永模)